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楚狂人投資筆記懶人包(打造你的財富地圖)


人人都想致富,可是富有的人很少,問題出在哪裡?

我知道很多人只是缺了一個有系統的方法,想要DO SOMETHING去改變卻不知道怎麼做,剛好今天是2006年的最後一天,因此我就想把我的文章做成一個MAP,財富地圖,讓大家能夠循圖索驥,一步一步跟著我的文章成長財富,最後實現富足一生的夢想。我相信改變並不可能在一夜之間,但是會越來越靠近。

致富之道不外乎開源節流,然後把開源節流存下來的錢經過投資理財的手段放大,放大五倍、十倍,甚至百倍,自然而然成為富人。

開源怎麼開?
先參考增加個人競爭力(從兩把刷子與兩倍薪水談起)--1增加個人競爭力(回到問題的本源)--2,再參考大家有想過中年失業的問題嗎?這篇,如何提昇自己能夠在公司內部加薪、升官,如何在離開公司能夠過得更好。
看看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的這篇,可以幫助你破除原本覺得理所當然的觀念,更加認清社會的現實面。

節流部份就請參照脫離貧窮的第一步絕對不是投資

第二步就開始投資,投資可以分一部分資金投資共同基金,一部分投資股市。
不過我們先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和事前準備最重要。
請參照:
共同基金部份可以從基金篇開始,讀到為什麼我不買國內的共同基金,再讀選基金的4433法則

股市期貨部份要看的部份依序是:
最多的是迷思和錯誤觀念的澄清部份:
當然還有海外投資部份:
最後別忘了,十分鐘讀書那部份都很棒,能夠學到很多以前沒人教的東西。

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脫離貧窮的第一步絕對不是投資

很多人會有個誤解,覺得自己窮是因為不會投資,所以趕快想辦法去投資。這句話是不對的,對一般人來說(所謂一般人主要是指領死薪水的,不包含老闆)在進場投資以前應該要先自我檢視財務狀況,花一兩個月試著把日常生活中每一筆開銷都記錄下來,然後找一天下午來統計檢查一下,別忘了還要加上自己每年的必要花費,例如:紅白包、車險、保險費、孝親費……等等,再加上自己還欠多少貸款,有沒有跟親友借錢,利息多少。最後統計成一張表,這才是致富的第一步。

我幫人家財務規劃也都會先強迫他們去回想自己平日花費,有趣的是90%以上的人都會在回想紀錄完以後很慚愧的看著我,原來我每天在不知不覺中花掉這麼多錢,難怪我很窮。這個自我檢視的動作對他們來說比我給他們任何投資建議都還要有價值。

為什麼這麼多的財務規劃師會建議客戶每天記帳,記帳並不是在限制你的花費,而是讓你能夠在記滿一個月或一年之後檢閱一下到底你平常主要開銷在哪些地方,是不是可以省下來,小錢花掉不心痛,一年累積下來看到會嚇死,之前很流行的『一天少買一杯拿鐵,二十五年後就是富翁』的觀念就是這樣來的,一天一杯Starbucks的拿鐵咖啡大概100左右,一個月大概花三千塊,一年三萬六,如果以年報酬率5%來算的話,二十五年你財產會少184萬;以年報酬率10%來算的話,你會少230萬可以花,這當然假設前提是咖啡不能漲價,不然會花更多錢。

而且你每天浪費的絕對不只一杯拿鐵的錢,可能有計程車、與朋友吃吃喝喝、KTV、換個新手機、買電動玩具卡帶、線上遊戲月卡……,我就不往下列,看了會辛酸。所以可能每個月竟然多花兩萬塊在莫名其妙的東西上,一年可以省下24萬,二十五年後可以多出2,620萬,這對退休族來說絕對算是一筆大數目。

我一個朋友大概七八年前就年薪百萬,他也不賭博、不買好車、沒有不良嗜好、沒有碰股票,可是前陣子我跟他說他的閒錢可以拿去投資台灣五十,他卻跟我說他沒什麼閒錢,我聽了不能理解,問他錢都花哪兒去了?他想了想回答我他也不知道,錢就這樣消失了。=.=

於是我就讓他趕緊強迫自己每天紀帳,起碼先搞清楚自己的錢溜到哪去,才能亡羊補牢,往致富那條路上前進。

先別想著明天要去買哪隻股票,那是第二階段以後的事,想要把自己財富的水盆加滿,先保證把漏水的地方補起來再說,畢竟『未先安內,豈能攘外?』您說對嗎?

股市下跌不需要任何理由

很多人喜歡拿一些奇怪的原因來解釋股市下跌,非常奇怪的原因,但是股票上漲時候卻很少人問說為什麼會漲,讓我說個德國老先生科老書中的故事給你聽:有個股市老手和幾個客戶舒適地坐在一起閒聊,有人提了一個問題:『我一直想知道,到底多頭市場和空頭市場是怎麼形成的?』

這時那位資深股票族就開始解釋:『我舉個例子,幾十年前,有一天報紙報導,一位英俊的蘇格蘭王子和一位迷人的西班牙公主訂下婚約。全世界都為了這對可人兒著迷,隨後對他們的婚約打探更多消息,也密切關注他們之間羅曼史的發展情形。這件事情在大眾之間引起正面的氣氛,也全面樂觀的感染了歐洲股市。股市持續走升,許多投資人因此得到財富,變得極為富有,人們購屋、置產、投資,經濟一片繁榮。如此便有了多頭市場。』

所有在場的人都點頭贊同,他們記起來這段父母曾訴說過的黃金時光。股市老手續道:『但是有一天,雙方貴族家中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壞消息;婚姻破裂,王子和公主吵架分開了。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引起了股市中極大的危機,股票全面大跌,不只有人因為投資失敗賠光就全家一起自殺,更多是整間公司倒閉,老闆跳樓。這就是空頭市場。』

一陣受驚嚇後的靜默後,先前提問的那個人終於又問了一個問題:『貴族的婚約和股市有什麼關係?』股市老手答道:『奇怪了,當我解釋多頭市場的時候,你怎麼沒問這個問題?』

前陣子某一天股市下跌,有人就問我:『今天股市下跌是不是跟阿珍昏倒有關系?』聽到這問題,我才快昏倒了,請問阿珍昏倒對國家競爭力有沒有什麼影響?對國家經濟有沒有影響?會影響到某科技大廠的年報?還是會造成外資大舉撤資?都不會啊!那幹麼硬要幫下跌找理由呢?

股市下跌的唯一原因就是意圖買進的力量輸給意圖賣出的力量。至於為什麼會買的比賣的少,可能是上百個原因互相影響導致,所以乾脆就直接解釋為時辰到了,並不需要堅持去找理由,而且通常找到的理由都是事後諸葛亮。問題在於反正股票已經跌了,錢已經賠了,再找理由又有什麼意義呢?應該把重點放在發現開始跌的時候你是不是夠機警知道情況不妙,要閃了,甚至反作,而不是等大盤真正跌慘才在哭著問說為什麼跌這麼兇。

一般來說在盤中我看到大盤下跌且我的系統翻空訊號出現,就直接翻空了,不會去問人或是看新聞說有什麼利空消息,那就太遲了,而且很多時候明明沒什麼消息,沒什麼原因,只是因為大盤跌,所以記者或分析師就只好硬掰出一個故事來解釋給投資人聽。

我一直不懂錢都賠掉還去研究下跌的原因的目的為何,研究出來可以把錢拿回來接關嗎?各位看官回想看看自己有沒有犯了我文中所說的愛幫大盤解釋下跌理由的毛病,有就想辦法改掉吧。Good Luck.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每天收到最新理財文章!

再看一篇投資技巧吧:多頭中段修正比頭部還劇烈

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玩股網文章懶人包

大家如果想看投資文章卻不知道去哪找的話,可以到玩股網文章懶人包專頁,我們已經幫大家精挑細選出四十篇好文。
歡迎您來到玩股網,我們已經幫您精心挑選40篇很棒的投資文章做導覽
1.投資觀念性文章
2.投資技巧性文章(大多包含實例)

您可以直接點選感興趣的主題,文章並沒有閱讀順序
投資技巧
  1. 天上掉餡餅投資法
  2. 判定多頭空頭的小技巧
  3. 判斷多頭空頭的小技巧--2
  4. 談技術分析
  5. 均線雜談
  6. 停損點移動法進階版
  7. 多頭股市操作財富翻倍技巧
  8. 比ETF和共同基金更好的投資方法
  9. 如何利用美股期指趨吉避凶
  10. 下波選股方向和技巧
  11. 股票加碼實戰技巧(內含個股實例)
  12. 如何找到下一支飆股
  13. 飆股操作法--2(包含兩支個股實例和加碼技巧)
  14. 要如何分辨手中持股是不是漲倍股
  15. 放空股票的高勝率技巧
  16. 如何把錯殺的飆股買回的技巧
  17. 多頭中段修正比頭部還劇烈
  18. 操作技巧大公開(股票&期貨都適用)
  19. 頭部的特徵
  20. 密技:美股漲跌與台股的關係
投資觀念
  1. 二十五到三十四歲之間的財務規劃
  2. 資金控管比什麼都重要
  3. 做一份你專屬的投資日記
  4. 25~30歲的一定要知道的投資方法
  5. 30~40歲一定要知道的投資觀念
  6. 共同基金與複利無關
  7. 投資基金與穩健獲利無關
  8. 小工程師致富記錄
  9. 退休金該怎麼投資?
  10. 戳破『選股不選市』的漫天大謊言
  11. 股市下跌並不需要任何理由
  12. 投資最大的問題:知易行難
  13. 股市新手都是怎麼陣亡的?
  14. 股市老手不等於股市贏家
  15. 停損只是基本功
  16. 如何看美股做台股賺大錢
  17. 有做基金的朋友必看的文章
  18. 你真的了解危機入市是什麼嗎?
  19. 老手死反彈
  20. 談融資

股市中並不存在『安穩獲利』這回事

每當行情漲了一千點以上,就有人會開始想著可以安安穩穩的從股市獲利,因為常常三天賺到一個月薪水,一個月賺到半年薪水,多頭漲勢維持下去不用多久就可以準備退休,就算衰一點,打個八折好了,除了溫飽以外,舊Ford也應該明年可以換新BMW;下次老闆再釘我就把辭職信摔他臉上,反正我可以靠股票穩定獲利。『財富決定自由』,我應該再賺幾年就自由了吧。

有沒有注意到上面有哪句話的邏輯出問題?沒錯!你不能事先預期『多頭漲勢會維持下去』這件事,所以並沒有穩定又讓人滿意的報酬這回事。為什麼我每次提到共同基金都說長期有平均年報酬率10%就算很棒了?一票人看了我寫的東西來問我說,怎麼把基金報酬率寫這麼低,某甲今年賺了30%、某乙賺了50%,幾乎都遠遠超過我預期的10%,是不是楚狂人已經落伍了,資訊是三十年前的?我說真正的Key在於『平均』這兩字,多頭能夠賺50%的基金比比皆是,並不稀奇,問題是當遇到了總愛偷偷跟隨在多頭身後的空頭該怎麼辦?(為什麼講”偷偷”?因為每次當你發現遇到他的時候都已經賠海了)一整年都走空頭,加權指數腰斬再腰斬也不是沒經歷過,近的2000年,遠的1989年都是從萬點跌到兩三千點不是嗎?而以一般共同基金只會也只能作多的條件下,指數變成1/4,基金報酬率能夠剩下1/3已經算不錯了,平均一下年報酬率10%並不為過。

醒醒吧!投資理財,尤其是投資股票並不存在『穩定獲利』這回事,你今年賺兩成,明年可能虧四成。在股市中可以賺錢,可以大賺錢,可以賺成富豪,但是同樣也可能賠錢,賠大錢,賠成窮鬼。所以不要再妄想股市能讓你可以像上班一樣沒有風險的每月固定領薪水,那是不切實際的。(定存概念股被腰斬也是有可能的,中鋼從近40塊跌到20出頭也不過就前兩年的事情)

所以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在局勢好、火紅多頭的時候盡量賺錢,情勢糟、慘綠空頭的時候明哲保身,持續一年又一年的賺多賠少,這才是對待股市或每一種投資工具正確的態度。

這時候又會有人說:『多頭賺、空頭賠,這樣不就賺錢機率只有一半?那怎麼能夠賺多賠少呢?』我說:『這部份我後面文章會慢慢教你,別急,性子急對你財富成長一點幫助也沒有。』

為什麼不能看基本面做股票?

因為一般人把基本面的定義搞錯了,看到消息面以為就是基本面,這非常危險。

千萬不要把消息面當作基本面,大部分把股神巴菲特當偶像的人都很容易會犯這錯誤,什麼叫消息面,打開報紙證卷版一眼望過去的幾乎都是消息,各公司的消息,例如友達併購廣輝,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大面板廠、某某公司接到大訂單……等,這種往往利多一見報短線高點就不遠了,這就是所謂的大家都知道的利多不算利多。

而基本面牽扯的範圍就非常大,因為除了技術面以外通通都可以算是廣義的基本面,往外看從各國匯率、政治、國際局勢和主要股市情況、原物料,往內看延伸到產業類別、股票種類、股票股性、個股在國內甚至全世界的排名及重要性、個股的籌碼集中與否、有沒有背後的富爸爸支持、可以做夢的程度……,拉拉雜雜還可以再講二十項沒問題。不相信??隨便舉個例子:前波最剽悍的股票之一就是茂迪,可是茂迪會大漲特漲的原因呢??

第一油價漲不停,每天都再創高點,茂迪是做替代性能源的公司,自然是未來的趨勢,屬於可以做夢的股票,本益比可以提高為三十倍。

第二茂迪股本不大,流通在市場上面的籌碼不多,一群主力足夠可以把他炒起來,你買完我再買,反正只要炒高自然會有最笨的投信和更笨的散戶進來接最後一棒。

第三董事長鄭褔田為人夠低調,媒體再幫他創造幾個辛苦創業熬了十幾年才有今天的成就(也不知道為什麼,某些這波漲高有題材的股票的老闆剛好不是受到偉大的母親的影響,就是白手起家的時候辦公室有多破,再不然就是有多不注重物質享受,例外者幾稀,媒體記者真的很喜歡做這件事),自然而然認同這間公司的人會變多,以後買了套住也會想反正以鄭董這麼老實認真的老闆在拼,就當長期投資吧。

第四茂迪算是全世界前十大的太陽能公司,有競爭力。

再講更細一點,把第一個油價漲不停當成結果,我們來找原因,
首先當然是中國和印度需求量大增,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要往上爬真是什麼都要用到石油。

第二就是老美和中東國家關係很差,打仗前雖然都先把對方妖魔化,但是總是沒人喜歡戰爭,美國戰備儲油又儲不停,幾乎已經成為大家都知道的油價利多。

第三就是國際炒家硬炒,把油價炒高好處多多,一方面可以直接經由作多石油期貨賺大錢,二方面油價漲還可以影響很多原物料走勢,例如黃金,再提早卡位,獲取暴利。

這只是隨便概略列幾條原因,如果要深究足足可以寫一篇厚厚的報告,這通通都屬於基本面的範疇喔!我們可以想想跟一般分析師告訴你的所謂的基本面有何不同,分析師一定都說今年EPS多少多少,明年營收可望有多少多少,如果以幾倍的本益比來計算,就可以漲到幾塊,大部分都是假設、如果之類的,問題是如果沒照他們假設的情況走呢??分析師不會考慮到的,大部分散戶也都不會注意到。這就是我說往往很容易把消息面當成基本面的迷思。

你應該要看的下一篇文章:基本面操作的兩大致命錯誤

停損的重要性

上市股票千百種,要挑到一隻飆股實在不容易,尤其不是回升只是反彈的市場

既然我們同意選股的困難,那麼該怎麼加強獲利,減少賠錢的機會呢

為什麼有人可以靠股票致富,卻有更多的人托股票之福而傾家蕩產
我想大概不脫一個是違背人性操作,一個卻是順著人性吧

舉個例子

今天我因為電視上的分析師推薦,買了兩張友達在七十塊
過了幾天,咦~~?怎麼不漲反跌,如果像分析師講的那麼好,明年會家家都改成LCD電視,那他就噱翻了,那我的股票應該不止七十塊啊,就算沒漲到七百塊也應該有兩百塊錢
可是他就是不動啊
怪了

這時候卻又看到新光金已經從十塊錢漲到十五塊了
嗯!
好吧
不要追高殺低
電視上的所謂的理財專家都這樣講

再過了一陣子
友達變成六十了,而新光金變成十八塊了
天啊
要是我在之前把友達換成新光金就好了
可是現在都跌這麼多了,是不是該要繼續抱著
專家說會類股輪動
我總有一天會等到他的

過了一個半月
友達變成45塊,而新光金已經不要臉的漲到23塊
好難受
要是我早點停損就好了,那我就可以賺快一倍了
繼續抱著,反正他總有一天會回來的
他又不是博達、訊碟
我沒這麼衰

唉,70跌到45還不夠衰嗎?

這就是我要表達的重點

"停損"

我覺得停損其實根本就是違背人性
更直接點講,就是今天的你去否定掉昨日的你
承認自己做錯
承認自己技不如人
很難
真的很難

可是只有停損才不會一直錯下去
再舉個例子
股票賠錢有點像是一個人做了錯事,搶劫、強姦,甚至殺人

這時候停損就像是把他抓起來關進監牢,不讓他有機會繼續犯罪
而妄想套牢的股票會漲回來和希望犯錯的人一定會改過自新沒什麼兩樣
友達跌了再跌,跌了又跌,不就像是陳進興一再殺人,殺了又殺一樣嗎
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機會留給別的奉公守法的人而不是一再給殺人犯機會呢
您一定同意該把犯人抓起來槍斃,但是對待您手上一再犯錯的股票呢

股票買了不漲是有罪的,重罪!!
您會把他也槍斃(賣掉)嗎,還是會再給他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希望他改過向善往上漲呢?

如果
我很榮幸的能夠引起您的共鳴,同意停損很重要
那我們可以繼續來分享
該如何停損,甚至如何停利

我的建議是停損價位照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而定
還是舉友達為例(我個人沒買過這支股票,也跟他沒有仇狠,只是這支套了很多人,舉這隻大家比較有感覺,大家別見怪),有人覺得賠了五塊錢就很痛
有人神經大條,覺得腰斬才痛,這都看個人,我自己是賠5~10%就一定出場,承認看錯,改找下個標的。

當然也會有殺在最低點、一出場就反彈的,那還真不爽
可我現在漸漸不會這樣想了
這有點像是你在這家店買了一隻一萬五的手機
到隔壁家卻看到只要一萬四千五一樣幹
可是買都買了(賣都賣了)
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反過來想
他如果你賣出後繼續跌,你不是也很爽嗎^^

最後來談談停利這玩意兒
我個人是不習慣停利
怎說呢
各位有抱過飆股嗎
就是那種漲個三倍以上的(至少也要五成)
一般停利都是設定20% or 30%
那後面的甜頭不都嘗不到了嗎
我的方法是
把停損點提高
一開始是賠五%跑
漲了10%變成跌到賺5%跑
漲了20%變成跌到賺15%跑
以此類推

這招缺點在於有些主力很狠,洗盤會洗很深,往往會被洗掉,像我之前買偉創,作偉創這支的主力真的是夠狠,洗盤洗超深,不知道底在哪只好賣掉,然後漲回來就再追,追了漲一陣子又被洗掉,來來回回,我被他們輕鬆洗掉四次,後來就再也不碰這支,技不如人,我甘拜下風。

我知道有些人是破線再跑,這都看個人
只是我這人比較懶,算跌幾%比較一板一眼,也比較不會賴皮
而且看線的得小心常常會有主力騙線,就看著每次跌到那個支撐就拉上來(例如月線),終於有次收盤確定跌破,停利或停損,隔天低檔震盪,再隔一天直接開高鎖漲停,常常看到這種洗盤,主力最壞了

2006年12月27日 星期三

壓低你的進出次數

很多人都知道當沖不好,可是每次只要能夠看盤就忍不住進出,因為盤中的漲跌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自作聰明去操作,手續費加上交易稅也才千分之六左右,總是覺得應該沒差別吧!

讓我算給你聽,如果每天進出一次,一年算220天交易日,通常會想買賣都是急拉或急殺的時候,所以很容易滑價加上追高殺低吃虧,每次算折損千分之五左右(別不承認,想想哪次是買了就一路噴,賣了就一路跌,次數很少吧),一年下來平白無故多虧了2.42%,比定存還高。甚至很多人喜歡一天進出兩次以上,一年就多虧掉5%,重點是這並沒有包含本來的虧損,所以投資人常常會感覺自己好像每次也沒賠多少,怎麼帳戶總是慢慢變薄,這就是隱形殺手。

操作期貨的人就更愛短線進出了,一般二三十萬資金的投資人大概來回要五點到六點,如果一年就要1120點到1320點左右,也就是一口會賠掉22萬到26萬,捫心自問,你有哪一年賺到1000點以上的呢?最妙的是很多人一天不只進出一次,呵~~!那他一年就要付出2000點以上的成本,而且我還沒計算滑價損失。難怪作期貨賺錢的投資人比作股票的更少。

這有點像是打一場先天劣勢的戰爭,越多次交易代表你的鎧甲就越薄,長矛就越鈍,要打贏戰爭越難,這跟戰術、戰略無關,在巨大的裝備劣勢之下,戰術再好也無濟於事,就像讓義和團去打八國聯軍一樣。操作不停地付出成本,感覺就像是在打仗的時候,有個奸細漢奸潛伏在我方,不停的暗算、扯後腿。

所以這篇我們先不討論如何才能贏,而是先想辦法把我們的立足點提高,把劣勢縮小,奸細先宰掉,先安內而後壤外,避免戰爭還沒開始就先輸一半,這樣操作下,成為常勝軍便指日可待。

最後送大家一句股神巴老的話:『我操作股票只有兩個原則:1.不要賠錢;2.重複第一個原則。』如果咱們沒辦法控制不要賠錢,那起碼不要在無謂的事情上面賠錢,壓低操作次數就是最有效且最重要的動作。

何謂概念股?

常常聽到xx概念股、oo概念股,讓人不禁要問:『到底概念股是啥?有人可以幫忙定義一下嗎?』

楚狂人說:概念股就是『漲了之後找理由,跌了之後不認帳』的股票。

什麼意思?回想一下你是從哪兒聽到這些概念股的(Vista概念股、三通概念股、3G概念股、3P概念股……),電視分析師、雜誌、報紙,不外乎這些地方,他們為什麼要創出這些名詞?

原因一,說起來響亮,第一個發明的人有機會出名(例如發明BRICs金磚四國這個詞就讓高盛的吉姆•奧尼爾出名了),人有了名,財就跟著來,所以不停的想新的簡寫,甚至發明新的讓人可以朗朗上口的詞兒(藍海策略?M型社會?)。

原因二,根據『股市測不準原理』,絕大多數的分析師事前都看不出來會漲會跌,只能在股價漲了以後去幫忙找理由、想故事,每天最少有那麼幾十支股票是平盤上的,於是分析師就得去分割、歸類,發揮想像力,加上台灣上市公司有一大部分是電子股,配合最近比較火熱的話題、新聞,就不難找出一些規則,完成一些故事。(這部份就是漲了之後找理由)

所以他們會不斷的去創一些ooxx概念股出來,這些對我們投資有任何幫助嗎?沒有!

原因是,既然股票是根據上漲的結果歸納出來,而不是真正找出上漲的原因,所以等到這些股票不規則漲跌,就會慢慢開始沒人提這個概念股,例如以前紅極一時的太陽能概念股,現在其實就沒什麼人會特別提。(這就是跌了以後不認帳)

下結論,概念股本來就是個不負責任的講法,所以大家看到聽到就當作笑話笑笑,不必把這當作一回事,那準度不高。

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高點不遠(很可能猜錯 大家看看就好)

今天先提一個證據
反指標商業週刊又開始看大多頭了^^



不相信嗎?看一下之前商週做了哪些不太好的建議
五月商週內容



下場是......



希望大家不要受傷^^

多謝小魚兄的資料

從世界第八富豪身上學投資

看了這期商業週刊介紹號稱中東巴菲特的沙烏地王子瓦利德的相關報導,有興趣的自己去Google搜尋,我就不贅述。歸納出來靠投資成巨富的人都有幾個特質:

1.先累積一筆資金,因為投資雖然能夠讓你把1變成2,變成3,變成100,但是如果一開始沒有第一筆資金的話,0乘上任何倍數終究還是0,所以初始的資金很重要,這部份可以靠工作、靠節省,反正投資以前先努力存一筆錢再說。

2.耐心,我在我的文章中不厭其煩的提到耐心,因為即使有精準的眼光,卻沒有耐心去等到好買點及好賣點,終究只能賺到小錢。

3.永不懈怠的研究,瓦利德每天工作十九個小時,看大量的研究報告,並不是買了就放著不管;股神老巴也是一樣,他能夠記住超過一千家股票的相關事情,每一家在紐約上市的公司他都能夠侃侃而談。

4.不要過度分散投資,分散投資能夠讓你避開風險,但是沒有一個富人是靠分散投資致富的,害怕風險的人註定一輩子賺不到能夠俯視眾生的財富。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然後好好照顧它才是正確的,瓦利德雖然身價200億美金,不得不分散,但是他卻嚴格遵守每一筆投資一定會超過他資產的1%,因為這樣才會對他的財富有實質上的助益。掉頭來看巴老,巴老身價四百多億美金,不過他一樣把資產中極高的比例是投資那些核心持股:可口可樂、吉列刮鬍刀、箭牌口香糖之類的。他們都因此致富,你也就別再相信你的理財專員告訴你的錯誤觀念了。

5.要有好的變現性,不要一天到晚想著去買壽險、長期定存、連動債……這種會卡死資金五年以上的投資,我認識很多人買這些投資都因為中途急要用錢而被迫以很差的價格解約,造成大幅虧損,投資隨時要進可攻、退可守,股票、期貨,共同基金是比較好的選擇。

6.選寡佔或是企業價值極高卻帶衰的公司買進,這招也是講爛了,巴老的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吉列公司……等,瓦利德的花旗銀行、喬治五世飯店,這一點是真正讓他們大賺錢的絕招,請刻在電腦上提醒自己。

7.全球化,不要把目光侷限在小小的台灣,王子的投資遍佈全世界,亞洲、歐洲、美洲,even 非洲,世界上好公司太多了,沒必要只投資沙烏地阿拉伯的公司,對你我來說也是一樣,沒必要只投資台灣的公司,例如前兩篇我寫的Google就是很棒的選擇。

看了之後覺得有學到一些東西,除了讚嘆他的財富奢侈以外(這部份沒什麼可以學的),更重要的是思考有沒有可以借鏡的地方,有為者亦若是,雖然咱們現在沒有錢,不過英雄不怕出身低,李嘉誠也窮到當過店小二不是嗎。

也許你會想再看一篇:股市和景氣時常反向走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理財好文章!

你開始滿心歡喜了嗎?

今天我週遭有幾個朋友已經下巴抬得比額頭高,一副就打算明天準備辭掉工作專心靠股市賺錢就好,奇怪了,上次是什麼時候聽到這些話的(我拍著我的腦門想著),喔~~!想到了,是2006/5的時候,我記得那時也是人心鼓舞,歡聲雷動,外資、內資一片看大好(有家外資今年年初就說台股會上萬點),果然人棄我取,人取我就準備棄了。

當然也不能就這樣賣光加放空,最後一段總是要噴出才會把賣方、空方一次打死,所以還沒噴出以前還不用怕,而且最後噴出不賺太可惜,一天可以吃一年。

除了噴出以外,控盤者還必須培養一種氣氛,那就是只要下跌就是買點,只要逢低承接一定可以有波段利潤,只要平盤下就是買點,最後一定會過高,這個把戲十月玩過,十二月上旬也來過一次,今天又過高,等到第三次下跌一定全國股民都知道要把握機會,千萬不可以再錯過,等大家都習慣跌了就買的時候,某一次下跌就會一跌不回頭了,讓你一買再買,三買四買,錢都買光了還沒見底。(不一定第三次就會死,只是舉例而已)

我沒說這波已經死掉,死不死都是後來才會知道,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一直加碼加個不停,也不要太過樂觀,最多最多審慎樂觀就好。當然,更不可以太早去放空,猜高點猜對是運氣好,猜錯是正常,可是只要猜錯就很容易大幅虧損,甚至畢業,這是千萬要不得的作法,最好的空點是等盤已經墜落的時候在後面踹它、踩它,而不是還在往上飛的時候在前面擋火箭。這都是一些淺顯平常的觀念,但是這些觀念救了我很多次,與您分享。

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靠Google賺大錢系列(巴菲特會不會買這支?)

巴菲特法則第一點就是要判斷Google是不是壟斷型企業,何謂壟斷型企業?飲料界的可口可樂、口香糖界的箭牌口香糖、刮鬍刀界的吉列、菸草界的萬寶路,就是人們講到這種物品第一個浮現在腦中的牌子,而且有成千上萬,甚至上億的人每天都離不開的牌子。有沒有每天都要用Google搜尋?每天都要用GMail收信?每天都要用Blogger寫或看Blog?每天都要用AdSense賺錢或點擊?用Picasa看圖?上班偷用Google Talk聊天?沒有一天可以離開他們,而且身邊的人每個都有相同症狀。這就對了,Google的確是壟斷性企業。Check!

第二點,從2000年到2005年,他幾乎每年的每股盈餘都是上漲的,也就是說他每年都越賺越多錢,從-0.22->0.04->0.45->0.41->1.92->5.02,非常穩定的成長,看圖!多美的線條啊!代表它不會一年賺、一年賠,獲利不穩定,這是巴菲特也很看中的條件:1.穩健 2.呈現上升趨勢。這項條件也符合。Check!



第三點,再來拿出放大鏡,看每股盈餘的成長性,五年成長超過5倍,也就是說這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竟然高達39%,和我們前一篇講的股價成長率有拼,難怪股價這麼會飆,所以這一項也過關。Check!

第四點,和一般投資人會使用的定存比比看,好吧!我知道這沒什麼好比的,不過巴菲特有把這部份列入觀察,所以......。Check!

第五點,查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也就是巴菲特最看重的一點,這個時候就覺得有Google真好,只要search: Goog ROE就可以了,找出來的值是20.86%,意思是說你現在買進,Google的經營團隊會幫你創造出每年20.86%的投資績效,當然在水準之上。Check!

第六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買進的價格會決定你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用越低的價格買進,後來的報酬率越高,舉個例子:1989年的時候,箭牌公司(就是賣青箭口香糖的那一家公司)的股價在11.8~17.9美元中間遊走,十年後1999年,它漲到100美元,如果你在1989年以11.8美元買進,到了十年後以100美元賣出,你的年複利報酬率為23.8%;如果1989年,你買的價格是17.9元的話,同樣賣在100塊,你的年複利報酬率只有18.7%。差海了,也就是說如果你1989年同樣以十萬美金投資,前者會增值為84萬5689塊,後者卻為55萬5273塊,前者績效比後者高出五成二,中間相差近三十萬美金,知道買點決定績效的意思了吧!

所以綜合以上我可以說Google可以買,一定要買,但是不要馬上買,因為它現在已經蠻貴的,而且沒遇到什麼利空,所以一定不是買在低點,當然,要是很癢怕它跑掉,或是對它很有信心,可以先買個一半止癢,剩下一半等它被利空誤殺的時候再買進,這樣以近四成的年報酬率去滾,下一個巴菲特就是你。

Good Luck!

靠Google賺大錢的王道並非AdSense

自從2004年Google上市以後從85塊美金漲到前陣子的513,已經漲了六倍,我想探討一下它為什麼會這麼會飆,以後還會不會繼續飆,先從它的獲利模式開始談起:毫無疑問Google是一家靠網路維生的公司,它的經營理念就是在如何獲得更多廣告主的青睞上面下功夫,於是乎,它創造了幾招它獨有的經營方式:

第一招,『和無數的網民分享利潤』,最近幾乎每個Blog都在報導Google AdSense的相關事情,從怎麼擺位置、怎麼申請、怎麼賺錢……等,然後陸續流量比較大的Blog開始傳出幾天賺多少錢,因為零成本所以吸引人,大夥開始腦力激盪如何能夠賺夠多的錢,一起在Google設定好的遊戲規則裡面力求突破,等於Google請了無數個腦袋幫它思考怎麼行銷,幫它打廣告。當然,部落客也能夠因此賺錢,雖然賺的只是燒餅上的芝麻而已,但是這對沒有本錢的個人(尤其是廣大的學生群)來說確實是極大的鼓勵。Google這招就是敢捨才有得,而且得到更多,跟總公司會分給經銷商利潤的模式雷同,你賣越多就分越多,只是把這個模式移到網路世界。

第二招,『免費提供市場上原有的收費業務』,從相片管理的Picasa、想一次取代MSN和SKYPE的Google Talk、取代WORD和EXCEL的Docs & Spreadsheets、比Frontpage更好用的Page Creator,無敵好用又超大容量的GMail,其他像是Google Trends、Scholar、Maps、Analytics……太多了,這些其實原來都是個別公司賴以維生的產品,現在都被Google吃乾抹淨。

第三招,『超強的搜尋引擎』,所以可以賣關鍵字廣告,這個詞在2006年大家已經朗朗上口,我就不解釋了,不過Google絕大部份的營收還是靠這個(90%),比較起來,前兩者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

Google很明顯的是要把整個網路世界打包帶走,就好像以前PC世界是被微軟統治一樣,現在Google上市才兩年不到,所以我在考慮的是長期投資Google會不會像1986年微軟上市以後投資這麼好的報酬率,微軟從1986~2006/12/22為止,20年漲了307倍,也就是說年化報酬率33.2%左右,每年都以三成三的複利成長,就算是同樣以上市兩年的1988年來算(當時微軟已經漲了四倍多,現在Google也不過六倍不到),也漲了76倍,年化報酬率也有27.2%左右,這比什麼共同基金都要厲害,如果我們現在真的每天都離不開Google,就像我們以前離不開M$一樣,那是不是Google很有機會複製微軟的驚人漲幅,長期投資應該選這種股票才是最棒的。

BTW,Google的市值已經超過Amazon+eBay+Yahoo!的總和了,跟IBM同一等級,不過問題是Google才六千名員工,IBM有37萬人,而且一個創立八年,一個超過九十年,所以Google的未來真的是無可限量。




待續……(下一篇會用股神巴菲特的選股法則來檢視要不要買Google股票)

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想投資大陸股市?先看看這篇再說

朋友問我:
想買大陸基金 ,因國內沒有開放請問大大知道要怎麼買嗎是要去香港開戶呢 還是在大陸開戶呢如何開戶怎麼存錢進去買有什麼限制跟門檻

楚狂人回答:
很多人最近看了媒體報導都心癢癢,想要賺人民幣升值,又想要賺大陸股市上漲,所以不約而同的想買大陸的基金或股票。

據我所知台灣買不到純的投資大陸的基金,只能買到綜合的,例如:亞太地區、新興市場、大中華之類的,不然就得到香港、上海去開戶。記得帶著你的台胞證去開戶,然後從國內匯錢過去是ok的

我知道的是起碼台幣一千萬絕對沒問題

不過我個人是不建議買大陸基金啦!很多好的大陸公司都在香港上市,甚至香港已經有專門一區叫做紅籌股是提供給中國公司上市。所以其實買香港或是大中華的就好,不需要搞這麼麻煩。

賺錢很多管道,不需要挑最累的一種^^

當然你如果堅持要買的話,就去Google搜尋一下吧,很多地下管道可以幫你買,自己小心一點。

不過我建議買一小部份就好,就像買明牌股道理一樣,明牌可以買,不要買多,而且要抱著『有賺是撿到,賠錢是應該』的心態去買,『大家都知道的利多不是利多。』這句話送給各位。

補充資料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台北報導】
今年以來,大陸深圳指數與上海指數上漲都在60%左右,也帶領港股連續創下歷史新高。只是對台灣投資人來說,礙於法定規定,目前並無管道可以進軍大陸市場;不過還是有不少投資人突破重圍,藉赴大陸旅遊之便,就在大陸的銀行開個帳戶,然後再透過網路下單投資;如此,即使人在台灣,也能投資大陸境內的股市。
赴上海發展一段時間的某投信總經理指出,國人赴大陸旅遊風氣日盛,近來到大陸或在香港開戶的人也大幅增加。不過目前到大陸開戶,仍算是遊走法律邊緣。根據大陸目前法令的規定,並不允許外國人投資大陸的基金或是A股,所以理論上,台灣投資人還沒有管道可直接購買大陸A股或基金。但據了解,大陸已有部分銀行私下接受台灣人持台胞證開戶,例如中國建設銀行,人數也愈來愈多。這些搶進大陸股票市場的資金,就是看準大陸經濟的成長性、股市的爆發力,以及人民幣升值的議題。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台北報導】
怎麼投資大陸股市?國內常往返於大陸的徐小姐說,只要拿著台胞證,到有基金代銷的銀行或券商開戶,然後再開個網路交易戶,就可進行基金申購。
許多投資人對投資大陸股市抱持高度興趣,卻不知該如何投資。已有不少人利用網路,即使人在台灣,也能透過網路投資。要留意的是,大陸法規規定外國人士不得投資大陸境內的股票或基金,所以不是每家銀行都會接受台灣人拿著台胞證去開戶,投資人應該先詢問清楚。
另外,投資人在大陸銀行開戶後,也要留意開列的帳戶特性,例如有些銀行的存款帳戶只能轉帳,不能提現,投資人開戶前要先探詢細節。
此外,由於大陸幅員遼闊,各地風土人情不盡相同,銀行總行各自因應地區特性頒布的行政法規,到了部分銀行還有行政內規,例如中國工商銀行在職能上就有分行、支行、分理處、儲蓄所,承辦人員對法規或業務的解讀不同,會有在甲地可做的,在乙地卻不一定能比照辦理,尤其是涉外的新業務。目前大陸股票型基金的各種費用根據不同的基金主體,依不同的等級收取。買賣手續費一般在買賣金額的1.1到1.5%左右,買賣基金的費用在買賣確認時結清;管理費費率一般在1.5%左右,託管費費率一般在0.25%左右。

這次HSBC感覺很有企圖心



1.活存有1.5%的利息?以天計息?(這招其實很吸引人,因為反正時機歹歹,能賺一點是一點)
2.跨行提款不收七塊?(這招也不賴,我之前是因為7-11裡面都是中信銀ATM,所以錢都集中在那,現在匯豐這樣講,那中信銀的優勢就消失了)
3.銀行人員來找你開戶?(這倒是還好,用一次而已,不過對於沒空去銀行的人還挺有用的)
4.轉帳到指定帳戶不收18塊?(這個不錯,每月固定的繳款可以省錢)

看起來這次匯豐銀行HSBC提出的都是很有殺傷力的招數

其實他們應該還是賺的,因為據點少,人事支出少(每個分行起碼有五十人,一個月至少要250萬人事開銷),每個據點的支出都省下來(租金和水電費就省很多了),
所以能夠打出上面那些優惠,想出這些主意的人很聰明。

我在考慮要不要把中信銀的帳戶close掉,轉到HSBC來,這幾天可以去跟我理專暗示一下,看他們可以提出什麼好康來留住我,反正問問不吃虧,畢竟Cry baby gets milk.

放大你的格局

常聽到許多人向我求助股票、期貨的問題,大概有一半的問題並不像一般人預期的是套牢、腰斬或斷頭該怎麼辦,而是股票買了不漲、期貨放空沒跌,或者是股票漲得不夠快該要怎麼辦?

我總是暈倒,問他們:『那你想怎麼樣呢?當天放空就跌200點?還是股票一買就噴五支漲停?』『也不是啦,只是覺得漲的速度沒很快有點不滿足而已。』

以我個人來說,其實比較喜歡『一直不漲停,一直漲不停』的股票,慢慢漲,今天漲一塊,明天跌三毛,可是就乖乖沿著斜坡上去,兩個月20%這種最棒。這種股票可以抱很久,最後賣出時,總是大獲利。反倒是連續大漲的股票,我大概等它哪天不漲,我就會出掉了,因為直線上去的總是直線下來。

其實基金經理人和投資人投資每年都有年報酬率20%就很棒了,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報酬率也不過22%,而除以十二個月以後,每個月只要1.66%就夠了,聽起來並不難啊,怎麼沒什麼人能夠達到呢?

我想了又想,大概是因為多頭賺的空頭守不住吧!我知道期貨在大空頭賺更快,但是作期貨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現在先討論股票部份,加權指數可能沒辦法找出定律,還是重回到『人棄我取、人取我棄』的反市場操作比較保險,看到人氣渙散,去號子逛逛的時候發現營業員會主動跑過來遞名片,中午吃飯時間營業員都準時吃飯,電話鈴聲很少響起,大概就是準備買股的時候了,這部份你也知道,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所以放大你的格局吧,把操作的視野放大到半年一年,不要汲汲營營於一天兩天,甚至半小時一小時,我還沒聽過有哪個厲害傢伙當沖致富的。

最後送給大家德國老先生科斯托藍尼的一句話:『看重小利的人,不會有大價值。』

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操作期權最重要的一個參考,主力的部位

期貨操作很重要的一招就是西瓜偎大邊,跟著主力走會安穩許多,大咖有小幅空單是正常的,因為要幫他們買的股票作反向避險,所以看到大量空單或是翻多單的時候,大家就要心理有個底,主力偏空方或偏多方,盡量少跟主力對作,就算一兩天賺錢,長久下來還是賠錢機率大。那要怎麼看到主力多空呢?

臺灣期貨交易所已參考世界主要國家交易所的做法,每日公布各種期貨大額交易人進出場部位結構資訊,而其中台指期前五大及前十大法人的未出場部位,更被視為市場主力在市場主要多空方向及趨勢。

因為台股期貨每月結算的交易特性,市場主要參與者面臨了到期結算的壓力,股票可以長抱,但是期貨結算就要實現損益並結清當月部位(簡而言之,期貨最多套牢一個月^^),因此對握有大部位股票的大咖(當中包含主力、外資、好野人)而言,如何讓其握有的期貨部位到期獲利出場至為重要,透過拉抬或是摜壓現貨來實現期貨獲利的兩面操作手法是國際避險基金的操作手法之一,也是造成到期日前波動特別劇烈的主要原因(所以就像我之前講過的:如果你和法人不同邊,就別參加結算了,以免被暗算)。基於以上的特性,五大、十大交易人的部位方向對盤勢短線方向具有相當的參考性。

台指期十大法人的留倉部位計算方式為台指期未沖銷部位排名前五名及前十名之未沖銷部位及百分比。一般分為特定法人和自然人(不是法人,只是作期貨的有錢人)特定法人是指包括證券商、外國機構投資人、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國家金融安定基金、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勞工退休基金、勞工保險基金、郵政儲金匯業局郵政資金、金融業及保險機構(我被問了超過兩百次特定法人是誰,請把前面這邊抄起來,別再問我了)。未沖銷部位再區分多方及空方,分別計算,同時再區分近遠月合約。

不過這也不是100%,不然大家都看這個作就好了,例如說:四月份主力在6800左右多單就已經出場了,而行情卻漲到7500,後來的七百點是外資硬拉的;像這個月特法還有九千口空單,但是卻沒有低檔結算(不過還是有被暗算,請參閱不要和主力硬碰硬這篇有討論到),所以這是很重要的參考條件之一,而不是全部,大家別忘了把這部份考慮進去。

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你應該常常聽到電視上或是雜誌講到『節氣變盤』,其中包含中秋變盤、端午變盤、年節變盤、清明變盤……等,節氣變盤的由來是一九八八年的中秋節前夕,當時的財政部長郭婉容突然宣佈要徵收證所稅(註1),造成中秋節過後無量崩盤19天!但是後來其實每年的節氣前後並沒有辦法歸納出明顯的漲變跌或是跌變漲,所以我只能說:『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類似的說法還有哪些?十三號星期五,鬼門開,潤鬼月,開盤前不宜行房,會洩了精氣,一個比一個恐怖,會因此買股套牢,作期貨被巴,作選擇權歸零,我總是對電視上分析師講出這些話嗤之以鼻。

可能是因為很多人把股市投資和賭博搞混了,所以就把賭場迷信的那一套搬到股市來,當然,股市投資也需要一些運氣(又有什麼不需要運氣呢?),但是只靠運氣可能贏一次,不會贏一世,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作功課,要訓練好強壯的心臟,還有一些我之前文章講過的準備,這才是長勝之道。

註1:一九八八年九月底,財政部對股票市場投下一個炸彈,『從一九八九年元月起,財政部將對股票投資人課徵證所稅,只要交易所得達到三百萬元,就必須課稅』,這樣的消息一公佈,在中秋節連續四天假期之後,一開盤股市就綠油油的一片。

  聽聽當時的分析師怎麼講:「在跌的過程中,我們發覺到都沒有量,整個市場上面出現了非常恐慌的一個殺盤,也就是說下面並沒有任何人要接股票。股票市場是無量的崩盤,造成很多的投資人股票要賣都賣不掉,只能每天看著損失不斷擴大」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四日公佈復徵證所稅之後,到十月一日一周內,成交量從三千一百四十三億萎縮到八億四千四百萬元,違約交割金額達到七億五千萬元,大盤也由九月二十四日的八千九百八十九點跌到十月二十二日的五千七百三十九點,連續四週,股市都以最低點收盤,下跌指數高達三千二百五十點,這樣的情況,投資人無不叫苦連天。

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不買國內的共同基金

我雖然會推薦別人買共同基金,但是我自己是不碰基金的(ETF例外),原因是基金的原罪—相對報酬,何謂相對報酬?每一家每一檔基金只要能夠贏過大盤就是有競爭力的基金,在多頭的時候當然沒問題,贏過大盤代表績效不錯。問題是空頭的時候呢?例如說2000年加權指數從二月10393起跌,跌到十二月4555,跌幅56%,所以基金經理人會很驕傲的跟你說:『我們基金只被腰斬而已』,完全不理會投資者心中的憤怒『我才不管大盤怎麼樣,我要的是你們這些自稱專家的人幫我賺錢。』(這是真實故事,我以前也買過基金,結果被腰斬,後來去贖回的時候,接待的人員真的很驕傲的跟我講他們基金跌的比大盤少,只跌了49%而已T.T,不過最讓我不滿的是賠錢還要收我手續費,我花錢請他把我的錢賠掉嗎?)



任何投資人都沒有辦法接受這種講法,包括我,這就是為什麼我自己不會碰國內基金的原因,海外全球基金還可以買一些啦,因為畢竟投資標的分散全球,只要遵循4433挑選基金法則,就不太會像國內基金一樣腰斬再腰斬。

一般來說國內共同基金都很怕輸給加權指數,所以幾乎每個基金經理人的核心持股都是台灣五十,甚至可能佔了50%,其他部份再自行發揮,這樣可以有效的避開『賺了指數、賠了差價』的窘境,關於基金其他部份,請參閱拙作共同基金篇

天平另一端的是強調絕對報酬的基金,這是共同基金裡面的少數,『絕對報酬基金』是指利用模組化操作或避險策略等,降低基金波動風險,法人一般都蠻喜歡這種商品。講白話一點,就是這種基金不會一年漲30%,但是也不會被腰斬,對於不滿意銀行定存利率卻又害怕股票、基金風險高的投資人比較適合,當然更適合大咖型投資人,也就是連銀行都拒收的大額存款戶。年報酬率大概在5%~7%左右,可別跟避險基金搞混了。

哪種比較好?我只能說是取捨問題,一般型風險/利潤較高,絕對報酬型較低。自己有在注意,又能夠高點不貪心、低點不懼怕的投資人,當然是選一般型(不過有這些特質的投資人應該做股票賺更多);懶得看、不想管的投資人,就選擇絕對報酬型。這很合理,哪有賺錢不辛苦的呢?

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ETF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為什麼ETF這麼迷人,把自己跟全台灣幾乎最強大的五十家公司綁在一起,讓張忠謀、郭台銘、施崇棠...這些大老闆幫你賺錢,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

想投資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著手的人就買台灣五十(0050)吧,簡單的去券商開證券戶頭,就跟買股票一樣,定期定額的買,不要作價差考慮,有錢就買,別小看那溫溫的台灣五十,2003/6/30上市,上市價31.25元,中間配息兩次(1.85+4.0),現在56.6,三年半賺一倍有餘,所以年化報酬率超過兩成(兩成很偉大,股神巴非特也不過兩成二),考量到以後走空頭會折損一些獲利,長期投資打個七折至少也有14%。

即使自己有買股的人,我一般也建議把台灣五十納入核心持股,這樣可以避免掉一般散戶最常碰到的『賺了指數、賠了差價』,起碼你的績效不會輸給加權指數,別小看加權指數,市面上的共同基金能夠贏過大盤的大概只佔15%左右,而且這個月贏的基金,下個月可能又輸,每年都贏過大盤的比例非常低。除此之外,ETF的平均管理費約為一般股票型基金的三分之一,交易稅僅為一般股票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投資成本相對低廉。省下來的都是賺的(所以我們要慎選營業員^^)。

不要跟主力硬碰硬

昨天一則新聞講到:
12月的本土期貨合約昨(21)日結算,在近期多方氣焰抬頭下,市場等待拉高結算,沒料到證交所公布現貨開盤首15分鐘最低指數為7,653點,最後期交所開出的台指期結算價是7,649點,兩者相差達4點,讓期貨商內客戶電話接不完,作多一方憑空蒸發4點,氣到跳腳。

昨日留倉結算的台指期交易人在得知結算價後,心臟差點跳出來,主要是台指期以台股指數現貨開盤首15分鐘均量價加權平均作為結算價,但是期交所的計算方式與台灣證交所不同,導致出現4點的價差。以20日最後結算日留倉結算的5.73萬口計算,總計4點的差異讓多方空歡喜一場,作多一方約有2,200萬元送給空方,投資人損失慘重。【經濟日報/記者賴育漣/台北報導】
-----------------------------------------------------------------

其實這是有可能的
因為結算前一天特定法人手上還有9072口空單,前五大期貨交易人還有3117口空單,他們自然不可能放給多方硬拉,知道九千口空單只要指數漲一點他們就損失180萬,如果多方硬拉個五十點(例如大買台積、鴻海...這種權值股),他們馬上損失9000萬,當然不可能就這樣坐以待斃。

結論就是看到主力法人和你自己不同邊的時候,不要參加結算比較安全。

買股就要買最強的

很多投資人喜歡買補漲股,或者叫做第二名的股票,常常有人問我可以買哪隻落後補漲股,我總是回答補漲股不買也罷。例如台積和聯電,我說就是買台積,而不是看台積漲高買不下手而改買聯電,買股就是要買最強的,不要去想買第二、第三強的。證明給你看,下兩張圖是這幾年來台積和聯電的股價表現,圖是還原權值的,差別非常大,台積都快要追上2000年的高點了,聯電卻跌到1/3不到,懂我的意思了嗎?



買股票永遠記得要買最強的,這世界也是一樣,大者恆大、強者恆強,一般來說市場上可以容許前兩名的公司,但是第一名的公司和第二名的差距會很難縮小,就像必勝客和達美樂,儘管達美樂廣告打比較兇,必勝客還是老大。再例如搜尋引擎的Google vs Yahoo,雖然Yahoo在後面苦苦追趕,Google老神在在,差距只會越來越大。By The Way,Google今天的股價是462.9,Yahoo的股價是25.59,又一次驗證,買股就買最強的是定律,請永遠記在腦袋中。


最後再補充幾個第一、第二名公司的下場:大潤發 vs 萬客隆(倒了),Toyota vs Ford,國民黨 vs 親民黨,PRC vs ROC...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股市期市上癮症

抽煙有煙癮、賭博有賭癮、喝酒有酒癮,其實有另外一大批人染上了股癮、期癮,甚至選擇權癮。包括我自己。

上癮的那個點,應該就是第一次買股賺錢的那個點,或者說第一次發現兩天就賺到一個月薪水的那一秒,99%的人就染上股癮了。而期癮、選擇權癮就更強,一小時就賺到一個月薪水,三小時就賺到一年薪水都有可能。程度就像是大麻和嗎啡的程度差異。

講一個德國老先生,科斯托蘭尼在書中寫的例子:科老有個朋友,他原本是從事鋼鐵行業,在韓戰期間賺了很多錢,他認為自己能成功是因為勤奮的工作。總是認為做股票的都是一些游手好閒、好逸惡勞的寄生蟲。對社會經濟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是科老警告他:韓戰總不可能持續一輩子,他需要一個幫他錢滾錢的工具,而股市總是最好的投資工具。

第二天,他帶著玩票的心情去找科老,要科老幫忙給點買股的建議,加減玩玩也好,於是科老寫了一隻叫做『楊格(Young)』的股票,再來又介紹南非鑽石廠『戴比爾斯(De Beers)』給他,接著是幾隻美國的藍籌股。結果楊格債券漲了幾百倍,戴比爾斯也增值十倍,其餘股票通通表現不俗。

在第一次投資就有這麼優異的成績之後,他染上了股癮,開始越買越多,從紐約、歐洲,買到澳洲,除了現金買,還用融資買。押注最多的時候他驚覺投資金額竟然高達他全部資產的五倍(當然,多的都是借來的),隨著越借越多錢,他終於精神崩潰住進醫院。

在他住院的那段期間,他家人幫他把股票賣掉,再過一個多月,股市崩盤了,他很幸運的逃過一劫,等到他終於痊癒出院的時候,股市正跌到最低點。他的確是幸運的,有多少人把操作股期權跟賭博分不清楚,總是妄想一日致富,殊不知這已經完全偏離掉『投資』的最終目的,下場當然就是一貧如洗或是家徒四壁。

一般染上股癮期癮的人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手中有多單或是買了股票以後,就會擔心股票、期貨下跌;賣掉或放空以後,又會擔心它上漲。漲了一陣子以後,就猜會下跌;跌了一陣子以後,就猜跌夠了。於是持續大賠小賺,一百次交易可能猜對五十次,但是每次平均賠錢金額都遠大於每次賺錢金額,長久下來當然會輸,這就是為什麼股市贏家跟輸家永遠是80/20的原因(原因很多啦,這是其中一項)。

你也染上股期權癮了嗎?看看這篇延伸閱讀吧。希望能讓你知道交易的目的,然後達到你交易的目的。

也許你會想再看一篇:談放空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理財好文章!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奇怪的唐榮

這隻股票昨天爆利空
利空消息在此


不過最妙的地方是這隻股票的大股東已經馬不停蹄的申報賣出好幾個月了
因考慮版面美觀,從九月中開始貼就好,十二月份也不貼了,因為太多筆

日期 申報張數 申報人 身分 原持股張數 轉讓市值(千) 轉讓方式 受讓人
2006/11/28 60 蔡玉昆 特定人 60 1590 一般交易 - -
2006/11/23 75 葉翠娟 特定人 75 1976 一般交易 - -
2006/11/21 68 陳志堅 特定人 68 1782 一般交易 - -
2006/11/20 34 林蔡美英 特定人 34 891 一般交易 - -
2006/11/17 8602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78671 227523 一般交易 - -
2006/11/17 88 謝毓傑 特定人 88 2328 一般交易 - -
2006/11/17 110 蔡明洲 特定人 110 2910 一般交易 - -
2006/11/17 79 蔡宏達 特定人 79 2090 一般交易 - -
2006/11/17 104 黃義政 特定人 104 2751 一般交易 - -
2006/11/16 14000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公司 監察人 18204 373800 一般交易、盤後定價交易 - -
2006/11/16 51 廖文傑 特定人 51 1362 一般交易 - -
2006/11/15 105 郭銘昌 特定人 105 2804 一般交易 - -
2006/11/15 50 薛敦仁 特定人 50 1335 一般交易 - -
2006/11/13 84 黃忠錫 特定人 84 2276 一般交易 - -
2006/11/13 93 翁俊生 特定人 94 2520 一般交易 - -
2006/11/13 97 邱滄敏 特定人 97 2629 一般交易 - -
2006/11/13 87 林智仁 特定人 87 2358 一般交易 - -
2006/11/13 115 龔添有 特定人 115 3117 一般交易 - -
2006/11/13 70 李裕芳 特定人 70 1897 一般交易 - -
2006/11/9 96 廖茂原 特定人 96 2808 一般交易 - -
2006/11/3 70 劉旭庭 特定人 75 2058 一般交易 - -
2006/11/3 87 吳文賢 特定人 106 2558 一般交易 - -
2006/11/3 70 洪崧證 特定人 70 2058 一般交易 - -
2006/10/31 37 莊淑娟 特定人 37 1036 一般交易 - -
2006/10/31 115 李文淮 特定人 115 3220 一般交易 - -
2006/10/31 79 顏順興 特定人 79 2212 一般交易 - -
2006/10/30 40 蘇明強 特定人 44 1094 一般交易 - -
2006/10/20 80 葉翠娟 特定人 80 2280 一般交易 - -
2006/10/19 60 蔡玉昆 特定人 60 1677 一般交易 - -
2006/10/19 68 陳志堅 特定人 68 1901 一般交易 - -
2006/10/19 104 王榮添 特定人 104 2907 一般交易 - -
2006/10/18 34 林蔡美英 特定人 34 1022 一般交易 - -
2006/10/17 110 蔡明洲 特定人 110 3443 一般交易 - -
2006/10/17 104 黃義政 特定人 104 3255 一般交易 - -
2006/10/16 51 廖文傑 特定人 51 1571 一般交易 - -
2006/10/16 79 陳聖聰 特定人 79 2433 一般交易 - -
2006/10/13 8740 臺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87324 256082 一般交易 - -
2006/10/13 115 郭銘昌 特定人 115 3370 一般交易 - -
2006/10/13 79 蔡宏達 特定人 79 2315 一般交易 - -
2006/10/13 61 黃國津 特定人 61 1787 一般交易 - -
2006/10/13 50 薛敦仁 特定人 50 1465 一般交易 - -
2006/10/12 88 謝毓傑 特定人 88 2411 一般交易 - -
2006/10/12 79 林文正 特定人 79 2165 一般交易 - -
2006/10/12 40 吳錦祥 特定人 40 1096 一般交易 - -
2006/10/12 60 陳永富 特定人 60 1644 一般交易 - -
2006/10/11 84 黃忠錫 特定人 84 2226 一般交易 - -
2006/10/11 93 翁俊生 特定人 94 2465 一般交易 - -
2006/10/11 164 邱滄敏 特定人 164 4346 一般交易 - -
2006/10/11 94 林智仁 特定人 94 2491 一般交易 - -
2006/10/11 115 龔添有 特定人 115 3048 一般交易 - -
2006/10/11 70 李裕芳 特定人 70 1855 一般交易 - -
2006/10/11 40 許登超 特定人 40 1060 一般交易 - -
2006/10/5 190 龔上達 特定人 190 4712 一般交易 - -
2006/10/5 60 宋信良 特定人 60 1488 一般交易 - -
2006/10/5 90 陳彥宏 特定人配偶 90 2232 一般交易 - -
2006/10/5 116 廖茂原 特定人 116 2877 一般交易 - -
2006/10/5 41 龔泰源 特定人 41 1017 一般交易 - -
2006/10/5 49 曾建忠 特定人 49 1215 一般交易 - -
2006/10/4 74 葉青彬 特定人 111 1732 一般交易 - -
2006/10/4 100 劉旭庭 特定人 105 2340 一般交易 - -
2006/10/4 65 李丹文 特定人 65 1521 一般交易 - -
2006/10/4 45 李世富 特定人 45 1053 一般交易 - -
2006/10/4 50 吳景文 特定人 70 1170 一般交易 - -
2006/10/4 160 包建銘 特定人 164 3744 一般交易 - -
2006/10/4 40 謝金牧 特定人 60 936 一般交易 - -
2006/10/4 53 謝進成 特定人 53 1240 一般交易 - -
2006/10/4 90 劉可蓓 特定人 94 2106 一般交易 - -
2006/10/3 73 楊成福 特定人 73 1599 一般交易 - -
2006/10/3 86 陳振輝 特定人 86 1883 一般交易 - -
2006/10/3 79 陳顯良 特定人 79 1730 一般交易 - -
2006/10/2 85 李進寶 特定人 86 1743 一般交易 - -
2006/10/2 90 魏誌勇 特定人 93 1845 一般交易 - -
2006/9/29 133 林俊吉 特定人 133 2727 一般交易 - -
2006/9/29 80 陳正勳 特定人 80 1640 一般交易 - -
2006/9/29 60 盧躍中 特定人 60 1230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36 吳榮澎 特定人 136 2761 一般交易 - -
2006/9/28 60 梅忠 特定人 60 1218 一般交易 - -
2006/9/28 69 陳旭平 特定人 69 1401 一般交易 - -
2006/9/28 56 曹健榮 特定人 56 1137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14 羅時雄 特定人 115 2314 一般交易 - -
2006/9/28 80 李維宗 特定人 80 1624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10 蔡皆興 特定人 115 2233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03 蔡秋英 特定人 103 2091 一般交易 - -
2006/9/28 94 朱洪麗花 特定人 94 1908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30 吳文賢 特定人 149 2639 一般交易 - -
2006/9/28 74 劉建宏 特定人 74 1502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01 鄭秋煌 特定人 101 2050 一般交易 - -
2006/9/28 80 陳志宏 特定人 86 1624 一般交易 - -
2006/9/28 66 莊淑娟 特定人 66 1340 一般交易 - -
2006/9/28 46 傅兆銘 特定人 46 934 一般交易 - -
2006/9/28 93 陳裕仁 特定人 93 1888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00 朱福生 特定人 100 2030 一般交易 - -
2006/9/28 80 洪崧証 特定人 80 1624 一般交易 - -
2006/9/28 46 呂坤明 特定人 46 934 一般交易 - -
2006/9/28 115 李文淮 特定人 115 2335 一般交易 - -
2006/9/28 65 吳幹明 特定人 65 1320 一般交易 - -
2006/9/28 79 顏順興 特定人 79 1604 一般交易 - -
2006/9/27 50 涂文宏 特定人 74 950 一般交易 - -
2006/9/27 40 曾金寶 特定人 60 760 一般交易 - -
2006/9/27 57 關石明 特定人 57 1083 一般交易 - -
2006/9/27 65 楊居孟 特定人 75 1235 一般交易 - -
2006/9/27 86 鄭榮昌 特定人 86 1634 一般交易 - -
2006/9/27 80 古來發 特定人 80 1520 一般交易 - -
2006/9/27 70 林耀林 特定人 70 1330 一般交易 - -
2006/9/27 86 楊家添 特定人 86 1634 一般交易 - -
2006/9/25 46 蘇榮輝 特定人 129 807 一般交易 - -
2006/9/22 100 謝金水 特定人 100 1700 一般交易 - -
2006/9/22 30 張簡文財 特定人 30 510 一般交易 - -
2006/9/21 85 陳連勤 特定人 85 1449 一般交易 - -
2006/9/21 90 蘇明強 特定人 94 1534 一般交易 - -
2006/9/21 90 陳秋風 特定人 90 1534 一般交易 - -
2006/9/19 189 劉志敏 特定人 189 3156 一般交易 - -
2006/9/18 94 盧瑞蘭 特定人 95 1570 一般交易 - -
2006/9/18 44 李明禎 特定人 44 735 一般交易 - -
2006/9/18 86 林志文 特定人 86 1436 一般交易 - -
2006/9/18 132 葉翠娟 特定人 132 2204 一般交易 - -
2006/9/18 83 吳麗娟 特定人 83 1386 一般交易 - -
2006/9/18 103 鄭明正 特定人 103 1720 一般交易 - -
2006/9/18 129 黃國松 特定人 129 2154 一般交易 - -
2006/9/18 94 劉基慶 特定人 94 1570 一般交易 - -
2006/9/18 61 張財旺 特定人 61 1019 一般交易 - -

到此為止也不過就是內線交易而已
我說奇怪的地方在這裡



大股東越賣漲越多
真的很奇怪^^

投資時間長短不重要,適合自己才是獲利保證

一般人的印象裡面長期投資總是比較好,不過這其實中間有許多貓膩和但書。先來看看一般人這種想法從哪兒來的:1.股神巴菲特的超長期投資致富傳奇。2.炒短線的當沖客給人觀感不好,十分短視近利。3.手續費和稅會多繳很多。4.容易追高殺低。

以上觀念全部正確,但是在台灣為什麼超長期投資的通常都是套牢一族呢?因為立足點不同,整個操作的心態和方法通通不同,自然會變成人家股票放很久放成會下金蛋的母雞,我股票放很久就發霉越來越低價。

怎麼說呢?看看巴菲特是怎麼做的,他老人家是先選好股票,從產業別、個別公司、財務報表、整體經濟…..,一一去分析,最後篩選出來他的獵物,再趁股票被大盤拖累,或是老闆犯了不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錯誤,可是被誤殺。這時候才施施然的優雅買進,然後長抱。

這邊我舉個例子:富國銀行(Wells Fargo Bank)在1991年的時候為了因應全美不動產市場的不景氣,而提列備抵呆帳13億美金,這是它預期會損失而先作準備的錢。結果損失真的發生了,把其1991年的大部分獲利侵蝕掉,變成只獲利2,100萬,每股0.04美金。

這可嚇壞了華爾街的分析師,四個月內富國銀行股價從86美元跌到41.3美元,只因為1991一年沒能賺錢,股價就跌掉52%,結果巴菲特趁此機會以平均57.8美元,一舉買進該銀行10%的股權(約500萬股)。

原因是他觀察到富國銀行是全美管理最好、獲利最佳,也最有競爭力的銀行之一,而富國銀行的所在地加州,不論個人、企業、大小銀行都是它的客戶,手續費就收不完,這是一間本質非常好的銀行。

結果富國銀行最後的損失其實並沒有其管理階層預估的糟,因此到了九年後的2000年,富國銀行的股價大約是270美元,巴老的投資帶給他大約18.6%的複利年報酬率。

而一般散戶同胞的行為模式是電視上老師說好,親朋好友說好,大家都賺錢,已經漲了五成,才進場(一定買到相對高點),然後買什麼一樣人云亦云,買朋友給的明牌、電視上分析師看好的股票、報紙票選出來的股票,最後急急忙忙買進,自然很容易接到最後一棒,然後長抱。

這樣一比較就很明顯啦,我就不再贅述。

我這篇主要是講長期投資是好(老巴故事很多,咱們以後慢慢講),但是不一定適合台灣,因為台灣大多是電子業,而電子業的產業更新波動很大,很多時候公司就紅那一兩年,然後就沒落(例如:威盛、廣達、禾申堂、精業…),都是最後股價不到原本1/10,長抱的下場就是腰斬再腰斬再腰斬。所以其實最恰當的投資時間大概介於半年到一年之間,剛好作一波段,即使去頭去尾也是吃很飽。

當然短進短出也是很不好,一來手續費長期累積下來很可觀;二來人不是神,很容易追高殺低。不過這就有些例外了,有的人短線進出,但是會出場的都是虧損的,賺錢的股票都續抱著,這樣持續賺大賠小也是不賴。

所以結論就是作投資沒有一定的法則,長期投資都不好?也未必。短期投資都不好?也有例外。一次次去測試哪種方式才最適合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穩定獲利系統然後套用,每次再不斷微調,自然而然會大賺小賠,成為投資贏家。

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天哪!請告訴我為何看EPS和本益比選股每次都不準

永遠記得盡量不要去以eps和本益比選股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都是落後的資訊
股價是提前反應
因為總是會有一些人已經知道消息就先卡位
等到月報、季報、半年報都出來早就不知道第幾手消息
這是不對的

尤其是不能用在景氣循環股
例如dram、塑化股之類的
因為是循環
所以dram今年賺很多錢他本益比就會很低,eps會很高
一般教科書都會跟你講買這種股票
反而會害死人
他明年可能報價就往下掉
eps就降低,所以本益比就高,股價下跌
然後後年可能又往上
REPEAT

所以會永遠重複買高賣低的動作

BTW,本益比可以到這裡

選基金的4433法則

選基金的4433法則
第一步:選取同類型一年期績效排名在前四分之一的基金
第二步:在這些基金之中,再選取兩年、三年、五年,和今年以來這四個區間當中,績效排名也在前四分之一的基金
第三步:從第二步篩選出來的基金中,剔除掉三個月、六個月不在前三分之一的基金

十拿九穩了

多看一篇:4433選基金法則的補遺和缺點

金融操作所為何來?

為了賺錢而操作還是為了手癢而操作?

常常看到很多人會每天都很想進場操作,就一直問我:你怎麼很久沒進場啦?要有行情不就跑掉了?

我通常回答,因為今天系統判斷為盤整區,不適合進場,等到有波段訊號出來當然會進場,
散戶朋友總是無法理解,或者說可以理解但是總覺得有點不甘願。

先退後一步想想,您操作股票或期貨的目的為何?是因為想操作,不作手會癢?
還是為了要賺錢?

當然是為了賺錢!

所以在股市中,任何與賺錢牴觸者無效,例如明明不是最佳進場時機卻進場,
明明盤整區很容易受傷卻硬要衝,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永遠記得:金融投資不是在比順山順水的時候誰賺比較多,而是在比不順的時候誰虧比較少。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理財好文章!

2006年12月17日 星期日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強調金錢藍圖

何謂金錢藍圖?這分好幾個部份

一個人能夠賺多少錢,留下多少錢都是由他的金錢藍圖決定,而他的金錢藍圖是由他的腦袋決定,不是聰明與否的問題,而是他自己給自己的目標設在哪裡他身價最後就會在哪裡。

很玄對吧

有沒有聽過有人本來很有錢,後來卻變成窮光蛋?
有沒有聽過有人開頭很像會創一番大事業,最後卻失敗?
有沒有聽過有人中樂透,過幾年卻財產只剩他未中樂透之前的水平?

表面上看來當然可能是因為不景氣,遇到騙子合夥人,股市下跌,時運不濟......等等,但是其實就是他本身的金錢藍圖不夠大。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他還沒有準備好以前,突然拿到一筆大錢,超出他的能力範圍,那不久後自然這筆錢會慢慢離開他。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這個人本身就是個白手起家的富豪,即使不小心破產了,他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翻身,因為他有夠寬夠廣的金錢藍圖。

例如說:唐諾.川普(Donald Trump),地產大亨,他白手起家賺到幾十億美金,後來一度失去一切,還負債,不過幾年後他卻賺到比原來更多更多的錢。

原因就在於有錢人即使會輸掉萬貫家財,但是屬於他們的"有錢人的腦袋"永遠都還在。

金錢藍圖怎麼形成的呢?

大部分是因為你接收的資訊造成的,其中大部份是你小時候接收的資訊,也就是來自於父母或長輩給你的資訊,再講明白點就是你會貧窮還是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決定在你父母。

怎麼說呢?

你對錢的想法和行為是被教出來的,這些教導會變成制約,再變成自動潛意識反應,不知不覺一輩子都被它操控。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金錢藍圖,那你必須要修正你腦中的陳年金錢檔案,才能做到。

記住,貧窮只是個結果,會導致貧窮的原因是金錢藍圖。

如何被制約?
1.語言設定:你小時候聽到了什麼?
2.模仿:你小時候看到了什麼?
3.特殊事件:你小時候有哪些遭遇?

咱們一項一項來討論
1.語言設定,想想你爸媽有沒有跟你講過類似這些的話:錢是萬惡的、有錢人都很沒氣質、你必須要努力唸書才能賺錢、你必須要努力工作才能賺錢、你必須要聽老師的話才能出人頭地、金錢買不到快樂、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錢、有錢人都是吸血鬼、你賺越多錢就有人因此越貧困,還有一句爸媽常講的:我們買不起,不要跟你的同學比。

對吧!

你小時候聽到的一切都會變成潛意識,你的所作所為會不經意的被影響、被操縱,這是可以主宰你金錢藍圖的一股力量。

一個叫做史蒂芬的人,他連續九年收入都超過80萬美金,也就是近2500萬台幣,但是他總是因為花錢、不當借錢、投資失敗導致他現在財產幾乎是零。

探討原因發現,他成長過程中,他母親總是講:有錢人都很貪婪,他們靠窮人的血汗賺錢。只要賺夠用的錢就好,賺多就是豬了。

沒錯,他被他母親的話給制約了,他愛他的母親,潛意識就會逼迫他趕快把錢花掉,不然會變成一隻豬。

後來他終於知道了原因,就把他母親送到夏威夷渡假(他母親非常愛夏威夷),這樣他既不用招呼他老媽,他母親也因此覺得他兒子有錢真好,結果他真的變成大富翁了。

2.模仿,想想你爸媽是怎麼工作怎麼投資的,他們工作或投資成功嗎?大部分小孩都會模仿父母的動作,如果父母是失敗的,他們也很容易失敗,講個故事給大家聽:有個女的在煮晚餐,她把一塊火腿的頭和尾都切下丟掉,她丈夫很納悶,就問她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她回答因為她媽媽都這樣作。

她母親剛好那天到女兒家吃晚飯,女兒女婿就問她為什麼要切掉頭和尾呢?媽媽回答,因為我媽媽都這樣作。

於是兩人就決定打電話去問她外婆,結果外婆回答:因為我的鍋子太小了。

別不承認,你就跟你爸或你媽一模一樣,或是他們兩個人的混合體就是你。

而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有錢人,所以自然小孩無法繼承到有錢人的腦袋。

3.特殊事件,有個叫做喬西的護士,她的收入不錯,但是永遠都無法存到錢,研究之後發現她小時候和爸媽去餐廳吃飯,吃到一半為了錢的事情吵架,結果她爸火大,大吼大叫之後心臟病發作,臉色發青的倒在小喬西的懷抱裡死去,從此她的潛意識中就把金錢和痛苦、死亡放在一起。

每次賺了錢就要想辦法花完它,這樣才不會痛苦。

既然知道了問題所在,就要練習切割,和過去切割,你是你,你父母是你父母,沒人規定父母貧窮小孩就要貧窮,投資和工作都多多思考,是我想這麼作,還是我被迫這麼作?


第二部份 財富檔案

人的心靈就像個大檔案櫃,會把所有接收到的資訊貼上標籤,分別放進不同的檔案夾內,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到心靈的檔案中讀取資料,解決問題。

譬如說,我正在考慮要不要把握一個可能可以賺錢的機會,於是我便會自動在心靈中尋找那些貼了"金錢"或是"財富"的標籤,再用檔案裡的資料決定自己該怎麼作。我對錢的所有想法都放在這個財富檔案裡面,所以我不可能想到超出檔案的內容,而且在我下這個決定的時候,我會相信他是正確的,是能夠幫助我解決問題的,然而這個決定是不是真的是能夠幫我達成目標呢?未必,很可能是錯誤的。

舉例,假設我內人正在shopping,她看到一個綠色包包在打七五折,她馬上搜尋心靈檔案:我應不應該買這包包?

然後在一眨眼的功夫,她的心靈檔案回報:『你一直在找一個類似的包包,好搭配上週買的那雙綠色高跟鞋,而且她的大小太完美了。快買吧!』

於是她在買下的時候,不但因為即將擁有這個漂亮的皮包而興奮,還沾沾自喜是以七五折買的。

對她的心靈來說,這實在太棒了,她認為她需要,而且正在打折,但是她內心沒有想過:這皮包的確很便宜,又漂亮,不過我現在欠卡費已經超過十萬塊,所以我最好別買。

她腦子裡沒有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並不存在她的心靈檔案中。

所以結論就是你如果擁有類似富人的心靈財富檔案,你自然可以像他們一樣有錢。

不過在像有錢人一樣以前,我們先避免掉窮人的心靈檔案,接下來我們會教您分辨有錢人的想法和窮人的想法,您只要記得趨富避窮就好了。

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
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的身上』

有沒有發現,會花很多錢玩樂透的通常是窮人?開獎的晚上,他們會黏在電視前面,緊張兮兮的期待財富就要『降臨』在他們身上。當然,有錢人也會買樂透,不過大都是偶爾玩一玩,而且樂透不會是他們創造財富的主要策略。

人會富有還是貧窮是自找的,只有你自己能夠創造你自己的財富和成功,也只有你自己能造就你的平庸和貧窮。不管是明意識還是潛意識,你的人生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窮人特徵1:責怪
他們常常會責怪經濟不景氣、老闆摳門、時運不濟、政府無能、股市下跌、怪公司制度、怪配偶不會賺錢、怪父母沒留給他們財產,反正做錯的都是別人,一定不是自己。

窮人特徵2:合理化
如果他們不是在責怪,你就會聽到他們在找藉口,或是證明他們貧窮是合理的,例如他們會說:『工作穩定比賺得多重要。』、『我選了穩定的工作,所以我就該接受這工作的薪水以後成長幅度不大。』,甚至說:『錢真的不是很重要。』那問你個問題:如果你說你的老公或老婆或朋友或男女朋友並不是那麼重要,那麼他們還會在你身邊待多久時間?應該不會太久了,錢也是一樣。

如果你覺得養寵物不重要,你會養它嗎?不會。
如果你覺得一輛腳踏車不重要,你會要它嗎?不會。
所以你認為錢不重要(不管是嘴巴講還是心理真的這麼想),你就不會有太多錢。

任何一個說錢不重要的都是窮人,但是他們會拿毫無關聯的對比來合理化,例如說:『錢沒有愛那麼重要。』

這個比喻真愚蠢,要不要問一下你的手還是你的腿比較重要?也許他們都很重要吧。

錢,在它能發揮效用的時候太重要了,不能發揮效用的地方就一點都不重要,不相信嗎?要不要試試看用愛去繳信用卡帳單?

如果你無論如何都不承認錢很重要,你就永遠不會有錢,直到你把這個謬誤從你的心靈檔案裡面移除掉。

窮人特徵3:抱怨
抱怨是一件最糟的事情,永遠記住:『你所關注的事情會擴大。』當你抱怨的時候,你一定是正在關注錯誤的事情,而你關注的事情會擴大,於是你生命中會一直不斷出現錯誤的事情。也就是說你在抱怨的時候,你會不斷吸引更多的錯誤進入你的生命。

請試著作這項功課,接下來的一週不要抱怨,完全不要訴苦,不只不要講,連想都不要想。就這麼簡單,只是你必須持續整整七天。

有無數人因為改變這個小習慣而改變了他們一生,您要不要試試看?

從現在開始,避免上述三樣窮人特徵,每當你聽到自己抱怨、找藉口、責怪別人時,趕快閉嘴。不斷提醒自己,你創造你的人生,你改變你的人生,變好變爛都在你一念之間。

有錢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贏
窮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不要輸

有錢人他們工作或投資是為了獲得大量的金錢,不是一點點錢,不是剛好能夠讓他們付貸款的錢,而是很多很多錢。反觀窮人通常都會說,我只要能賺這樣就好了,我要的不多,只要能準時付帳單就好。

再強調一次,意念的力量是很驚人的,你真正關注和想要的事物會放大,當你的意念是要擁有足夠的錢去付帳單,你永遠不會擁有超過帳單金額的錢。換句話說,當你只要求生活過得ok的時候,你永遠不能過得很好,因為你根本沒想過要過得很好。就是這麼簡單。

富人一直努力讓自己有錢
窮人一直想著讓自己有錢

你問大多數人他們想不想變有錢,他們都會說:當然想啊!

真的想嗎?那你每天工作回家以後怎麼又看電視看到睡著?睡前看政論節目、八卦新聞而不是努力思考或是看自我提昇的相關書籍? 這看起來不像是想要變有錢的人,很遺憾的告訴你,想要變有錢人,必須專注、勇氣、知識、專業、百分之兩百的努力、永不放棄的態度,還有當然,一顆有錢人的腦袋。

你願意一天工作十五小時以上嗎?富人願意。你願意一週工作七天嗎?富人願意。你願意犧牲和朋友聚會哈拉的時間嗎?富人願意。你願意在無法保證沒風險的情況下投資嗎?富人願意。

想著要有錢只是"想著",努力要有錢是"拼了",想和做中間差了十萬八千里遠,試著想想你該怎麼作吧。


有錢人善於管理金錢
窮人逃避管理金錢

有錢人並不比窮人聰明多少,但是他們都有個共通的特性就是善於管理他們的錢,而窮人如果不是不會管理金錢就是根本逃避管理金錢,他們通常會說:『他們不管理金錢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需要管理。』這是大錯特錯的。事實剛好跟『等我有了很多錢,我就會開始管理錢。』相反,而應該是『在我開始管理錢財之後,我自然就會有很多的錢。』

『等我有錢,就會開始管理。』這句話聽起來就好像一個大胖子說:『等我瘦下二十公斤,我就會開始運動和節食。』你笑了對吧!可是想想你的邏輯是不是跟這句話一樣?

妥善積極的管理你的金錢,然後自然可以生出更多的錢。這才是正確的。換句話說,除非你能夠管理你現有的一切,否則你將無法獲得更多。

至於你要如何管理金錢呢?你在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之後,我強調『額外』,不管是撿到還是副業賺到,你就把額外收入的10%存起來,這是你的玩樂基金,永遠只能拿來玩樂,不要想去投資,不要想去繳學費,這就是你的玩樂基金(你可以把他當成你的LV基金或是ROLEX基金也無妨)。這樣一來你會很積極的想找下一筆額外收入,會努力兼差或是打工,這樣對你財富增加大有助益;二來我們發現為什麼一般人越是工作辛苦,越是會亂花錢,就是因為他們工作很辛苦,所以一陣子就會花一大筆錢去買東西犒賞自己,把錢都浪費掉了,可是照我們的方法,你只會花本來就是要拿來玩樂的錢,而不是把你的退休生活費花掉。

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
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
窮人卻因為恐懼而不敢行動

要變成有錢人並不像吃塊蛋糕那樣容易,通往財富路上充滿陷阱和危險,所以絕大多數人不願意冒險。這就是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富人大於他們的問題,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在一到十的等級上,一最小,十最大,假設你現在的個性和能力位於第二級,當你遇到一個第五級的困難,你是不是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問題?過了幾年,你的能力和個性已經成長到第八級了,回過頭來看,第五級的問題是不是變成一個小小問題了。最後如果你真的很努力的把自己提升到第十級,原先那個第五級的問題對你來說已經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生活中永遠會出現困難和問題,它們永遠不會消失,結論就是問題的大小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有多大,能不能大於你的問題。

現在把焦點放在如何提昇自己的等級,很簡單,思考加上執行力,只是想變有錢是沒用的,要搭配執行力才有效。就好像我說的『你看對股票對你財富沒有幫助,買對才有幫助。』

既然執行這麼重要,那是什麼原因讓很多人卻遲遲不肯開始行動呢?

是恐懼!

恐懼會讓多數人裹足不前,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富人在恐懼和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還是會行動,窮人卻因此而再看看、再想想,常常一看就看了一輩子。

如果你的等級是三,而你總是挑容易的一和二作,那你永遠就不可能進步,反過來想你以三的等級去解決五的問題,一開始當然會覺得很困難,可是一次兩次,慢慢自然會提升到五,那問題對你來說又變得很簡單。舉個現實生活的例子:你的工作是固定性的,二十年沒變化的類型,例如老師、公務員、小工程師,你永遠無法晉級,雖然穩定,但是你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後退,你本來可能等級是四,當你習慣解決等級二左右的問題時,不知不覺你就會降級到等級二,原本等級三和四的問題對你來說就太難了。

從現在開始,每每遇到困難覺得不舒服的時候,記得幫自己加油,我一定是在晉級,然後努力走下去。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因為很有挑戰性而完蛋的,卻有因為太舒服而慢性自殺。

有錢人專注於機會
窮人專注於障礙

這跟上面那部份是相通的,常常有人問我,要我介紹他一種沒有風險的投資工具,我會跟他講沒有這種東西。他說定存呢?我說定存當然是有風險,而且風險是最高的,他會讓你窮一輩子。

Why?

定存表面上,短期是沒有風險,但是他的利率太低,這世界上還不存在單靠定存致富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中產階級使用定存投資(我真不願意稱定存為投資 ),他就永遠不會變成一個富人。承擔能夠掌握的風險,去投資獲利率最好的工具,才是致富的唯一道路。

問題是窮人會不斷把焦點放在如果賠錢怎麼辦?如果我因此而一貧如洗怎麼辦?最後就不敢投資,被障礙困住了。前面我們一直強調:『你專注的事情會放大。』一直想著會賠錢,就真的會賠錢。富人則會專注於機會,他們願意承擔風險,在投資前做好一切功課,最差的情況都能夠控制以後,進場投資,獲得財富。

有錢人欣賞成功和有錢人
窮人討厭成功和有錢人

這是個很奇特的現象,窮人通常會用厭惡或是憎恨的態度去看待有錢人,他們會嘀咕:『他們真是走狗屎運。』或是咒罵:『這些有錢的混蛋。』

你必須了解,如果你用這樣負面的態度去看待有錢人,你就註定窮一輩子,為什麼呢?很簡單,『你怎麼可能成為你討厭和看不起的那種人呢?』

你看到電視上某個明星年所得五千萬,你是不是會心想:『不過就她老媽把她生的漂亮點而已,花瓶一個,有什麼了不起。』這很自然,但是請戒掉這個壞毛病,不要讓自己有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負面想法,這種負面想法會帶給你更多負面的產物,例如:繼續貧窮。

不要憎恨成功人士,也不要覺得他們都是大壞人,都是靠奪取別人財富害人家破人亡才能致富。這是大錯特錯的。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是華倫.巴菲特,他捐出他百分之八十五的財產,上兆的金錢去作慈善事業,他是壞人嗎?比爾蓋茲也是大慈善家,他和他夫人的基金會每年都救助很多很多的愛滋病童,他們也不是壞人啊。這些不是特例,我只是要說明有錢人值得尊敬和欣賞,不要去討厭他們,對你並沒有好處。

有錢人根據成果拿酬勞
窮人根據時間拿酬勞

這就是我講的做事情只看功勞,沒在管苦勞的,事情作失敗,不管你花了多少時間金錢精力都沒有意義,也就是說100%的結果論才是正確的。

你一定聽過這些忠告跟教訓:『好好上學,聽老師的話,考好成績,找個好工作,領一份夠穩定的薪水,準時上班、努力工作。你就可以幸福快樂。』

這些話是金玉良言還是屁,你自己去衡量,我現在跟你探討的是穩定的薪水這部份。

窮人喜歡拿固定的月薪或時薪,他們需要確定每個月的幾號會有固定薪資到他們戶頭中,他們藉此獲取安全感,他們不知道這樣的代價就是窮一輩子。他們其實內心的意思是:『我很怕,根據我的表現很可能會賺得不夠,所以我只要能賺足生活所需就夠了。』

而富人會根據他們的產值拿取報酬,他們不喜歡穩定單調的工作,他們要的是經由努力思考加上執行力而表現好就能得到更多的錢的工作,例如:業務、直銷、老闆……之類的工作,當然,他們可能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但是風險通常和利潤是呈正比的。

通常你會選擇穩定而沒有前景的工作是因為你父母的意見,但是因為我們之前學過不要責怪別人,所以我們願意原諒他們,他們總是希望兒女有個穩定的工作,不管這會不會導致兒女永遠無法脫離貧窮。

我們鼓勵你作自己的老闆,不論是創業還是兼差,反正能夠依照你獲得的成果來獲得報酬的都是好選擇,就像我爸講的:『如果你只是吃人頭路,那你永遠不會富有。如果你要找工作,那麼請確定你拿的是百分比的酬勞(也就是非固定薪資),不然,你就自己當老闆。』

有錢人持續成長
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

最後一點,有錢人會願意承認他自己有些地方不足,願意永遠不斷看書、不斷思考、不斷看看別的成功人士是怎麼成功的;而窮人會覺得他已經會的夠多了,或者說會的東西已經能夠handle他的所需,不用再更精進,不需要再學習。

給個建議,如果你沒有你想像中那麼有錢,你一定有些地方不足。不知道你同不同意?

看看周遭的人,叫他們去多學點東西就一堆藉口:我沒時間、我現在就過得很好啦,沒必要學、我沒錢學。

反觀富人會覺得能夠學到東西就值得,能夠幫他們提昇等級就值得,長久下來窮人就像一攤死水,富人是一泉活水,自然時間越久,差別越大。

努力是會有成效的,從今天開始試著照上述的建議去作,試著多看多學如何賺錢,多去觀察成功人士,你也會擁有一顆有錢人的腦袋,你也會變成一個有錢人。

也許你會想再看一篇:中年失業危機?

快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理財好文章!

Vision--總裁的十四種優質競爭力

沒有伯樂的千里馬

常常覺得自己很聰明很厲害,但是每次升官都不是你;每次都把懷才不遇掛在嘴邊,但是一次兩次懷才不遇,換了五份工作、十個老闆還是懷才不遇,那只有一種可能:你還不夠厲害,或者說你還沒有ready。跟升遷擦身而過,很正常,只要實力夠,下次還有機會。但是如果下次也擦身,下下次也擦身,那就想開一點吧!為什麼沒被賞識?為什麼別人看你和你的自我認知有這麼大的差距?換了五份工作、十個老闆都沒有看到你的價值?這時候問題應該就不在別人身上,試著靜下心來想想,到底我缺了什麼東西?

如果發現自己真的有不足之處,就一定要惕厲自己,不斷訓練自己往想要的目標接近,讓自我訓練變成一種習慣,天天作、月月作,最後一定可以達到目標,最起碼也可以作個看起來很像的人。^^; 這個過程當然不輕鬆,別人在看電視,你在思考;別人在看小說,你在努力學習。但是如果你想要升到高位,想要獲得老闆賞識、站在比別人高的地方,你本來就應該付出比別人多,要記得: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懷才不遇』。

千里馬固然要有伯樂的賞識才能發揮所長,不過沒有伯樂的千里馬一樣有四條腿,一樣跑得比別的馬快、跑得比別的馬好,不過過程辛苦點,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路上沒有遇到伯樂,還是可以有發展,你可以選擇創業這條路,不過一講到創業,身旁的人就會開始潑冷水,有這麼簡單嗎?如果生意不好怎麼辦?家裏上有八十歲高堂,下有兒孫嗷嗷待哺,如果失去固定收入又創業失敗,他們該怎麼辦?
這是青菜蘿蔔的問題,沒有對錯,既然覺得風險太高,可是又想要『走路有風』,可以選擇企業內部創業。企業內部創業除了沒有『所有權』,但是有『經營權』,所謂的位高權重,也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

我在Sybase公司待了六年,六年當中我升遷過四次,平均一年多就一次,而每次升遷都不是把某些人擠下來,而是新創出來的位置。舉個例子:我作過業務、業務總監、後勤支援,可是當時Sybase並沒有顧問這樣的部門,公司光是賣產品感覺稍嫌薄弱,於是我思考了幾個月,最後大膽跟老闆建議,公司需要一個顧問部門,這樣可以協助公司把產品賣得更好。計畫了兩三個月,然後跟老闆作簡報,老闆聽完之後就說:『好極了,那就你來,你需要多少人?』於是我就把需求、目的、價值、重要性一一找出來,老闆看了以後同意,這個部門就成立,我就變成這部門的主管,從零開始,兩個人、五個人這樣慢慢建立,就這樣升官了,或者說我距離目標更接近了些。

如果你不想要就這樣渾渾噩噩生活、工作,不想要在三十歲就確定五十歲的成就,你就必須要:Set the goal, and push to the limit.設定目標然後努力把自己推向極限。有哪些需要你pull your hair、pull your teeth才能夠做到的,那就去作,不是作作看,是誓死達成。人的一生當中,至少都要有一次拔頭髮、拔牙齒,把自己逼到極限的經驗,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在哪裡,除了更了解自己(也就是認清自己有幾兩重),身旁所有看到你努力的人也會佩服你、欣賞你。透過這種方式,以後對自己有所期許的時候,也會比較切實際,避免掉『志大才疏』的弊病,而且知道自己的極限之後,同時也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夠改正缺點,繼續往目標邁進。沒有伯樂,千里馬也不會寂寞。

每天少睡兩小時

『每天少睡兩小時,去訓練自己,三年後自然會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每天晚上睡前可以作這項工作,把今天整天的事情,從頭到尾想一遍,向自己提問:如果今天重來一遍,如果這個會議重開一遍,如果重新解決這個問題,我會不會有不同的作法?不同的作法會不會效果更好,這需要自我淬煉,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忙,也沒有老師可以教。如果每天都循著這樣的流程走過一遍,自然會越來越polished、well rounded,也就是越來越圓融,越來越精練,持續長期地做下去,兩三年後保證你會是一個changed person。

這個習慣是我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時期內養成的,因為我本來在台灣念的是國際關係,三十歲才到美國轉念資訊,所以在當時的環境裡,無親無故,沒有後台;英文程度就算再待個二十年也講不過美國人;再加上我這個半路出家的資訊學位,沒有一樣是加分,通通都是減分。尤其是一開始上班的兩個月,我每天都感覺我處在被開除的邊緣,我連跟別人講話都講不通,雖然唸書以來我的英文都表現得不錯,但是一工作就遇上問題了,我發現我和別人溝通不良,總是只有一半清楚,另一半讓對方不知所云。當時我只要聽到對方給我個『Uh?』或是『Excuse me?』我的信心就全然崩潰。怪了,我明明講得很清楚,怎麼對方還會有『Excuse me?』呢?當時這種狀況發生頻率是每小時一次,老闆給個任務,雖然滿肚子問題,但是不敢開口問,只好硬著頭皮去作,當然成果非常不理想。我可以從每個人的目光中清楚接收到『You did a lousy job.』(你做得很糟糕)的訊息,每天坐在辦公室真的是如坐針氈,真的是非常不快樂。

當時我就不免在想:為什麼今天會這樣?為什麼這個客戶會這個反應?為什麼老闆會用這種奇怪的眼光看我?why?why?why?......,就這樣一再的問自己why?想不出來的時候,就開始把今天整個回想一遍,很仔細地。

慢慢的,我發現有些事情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作就不會犯同樣的錯。甚至有時還會回過頭去補救,把事情重新作過,下班後再拿給老闆看。當我發現老闆開始正眼看我,慢慢對我有了笑容,然後伸手拍拍我的肩膀,我才發現辦公室開始有了溫度,然後老闆幫我加薪,我覺得很快樂。於是我一直深深地相信這種方法是對的,不只對我有效,對所有人都有效,我也養成這種習慣,一路訓練自己到今天。

不管看多少書,上多少課都不會比自我悴鍊的效果大,與其去學一種方法,不如用自己腦袋想出一種方法。

再延伸下去,這種方法不一定是複習,甚至可以預習,例如說:我明天預計要開個會,那我就從『踏進會議室的門』開始想,我會遇到哪些人,會說什麼話,怎麼說比較好,我對這場會議的預期成果是什麼?如果我要達到我的預期目標我該怎麼作?然後隔天晚上回家再接著想,如果我沒有達到我的預期目標是什麼原因,有沒有補救的辦法?或是更好的方法。久而久之,所有會碰到的問題都預先想過,所有事情都會比較圓融,順利的達成。

不怕覬覦高位

我的父親是個公務員,我不批評公務員,但是我選擇另一條路,我相信我的企圖心和努力可以改變我的命運。如果我要當人上人,我要當高位、當老闆,在我沒有經驗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Put yourself in his/her shoes. 也就是如果我想要當個像我老闆那樣的人,我就應該先了解老闆是哪樣的人。同樣八小時上班,我每天都在做什麼事情,老闆每天都在作什麼事情,試著把我自己放在他的位子上,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件事情如果是我會怎麼處理?我的角度和思考有沒有偏差?為什麼他會這樣作決定?於是在這樣的觀察中,我慢慢抓住老闆的觀點,用老闆的觀點去看看這家公司,看他現在的狀況,未來的狀況,公司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我就這樣持續性的一年、兩年去練習,一旦公司有位缺的時候,我從不扭捏作態,一定向老闆表示我的興趣,通常老闆會問:『Why you?』我抓緊機會問他:『有沒有半小時?向你作個簡報。』這個簡報我做了兩年,沒有人像我準備這麼充分,我甚至幫他把會遇到的問題都提出而且解決。我上任之後會作哪些措施,會施行哪些計畫,計畫的成本和好處,不只這樣,我還會幫他想好人事怎麼處理,例如可能這個缺有三個人角逐,如果升了一個要怎麼處理另外兩個人的問題,所有分寸拿捏都一併說明。等到我作準備做到老闆都講不出話來這種程度,這個位子通常就跑不掉了,這不是一兩天可以臨時抱佛腳就湊出來,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去準備,這樣簡報才有效果,老闆才會覺得我是最佳人選。一旦有機會,我不只想要,我也絕對有能力要。

簡報怎麼作最好

我在美國Sybase有個封號,叫做Mr. Seminar(研習會先生),因為我是全公司最會作seminar的人,每次公司總是派我去作最大型或是最重要的簡報,但是我卻是全辦公室唯一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我是怎麼做到的?

每次簡報之前,甚至大大小小的會議之前,我都會不斷的思考:
在整個演講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我要如何做得與眾不同?
客戶可能會問些什麼問題?我怎麼應對比較好?
我有什麼需要補強的地方?什麼又是我的優勢?
然後就一次一次的rehearsal,每次挑一個問題來考我自己,直到所有回應的內容滾瓜爛熟,沒有問題能夠擊倒我為止。

因為科技業的東西往往都是硬梆梆、冷冰冰,如果每次都用『定義』或『名詞解釋』去介紹的話,聽眾可能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即使當下了解,出了門也丟光光,那這場簡報就失去意義。所以我總是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去把很生硬的觀念用生活化的例子去解釋,盡量讓它活潑生動。

舉個我當時用過的例子來說:當時我們公司最新的database的技術是multi-threading,和它相對的是single-tasking,如果要直接解釋就是多向進行和單向進行,講完也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東西。而大多數人一上台通常都會說,依據MIT(麻省理工學院)的Dr. XXX的研究報告顯示,multi-threading的定義就是……,講了一堆數據,台下卻完全有聽沒有懂。

而我會怎麼講?我一上台就說:『The database is multi-threading…』,然後等大家丟個『Yes? What is it?』給我,因為他們一定聽不懂,所以我不直接回答他們,我接著就問:『你們一定去過中國餐館吧,中國菜在美國是很受歡迎的,……』台下就會開始納悶:這個multi-threading跟中國餐館什麼關係?看到大家眼中散發出好奇、有興趣的光芒,我繼續講:『今天你帶著太太去中國餐廳,餐廳有十張桌子,每桌坐了四個人,整間餐廳坐滿,請問現在餐廳有幾個人?』『四十人』台下回答。我接著介紹:『每個人坐下來點菜,點了四十道菜。』(因為老美跟我們不一樣,都是各吃各的,所以四個人裡面可能有三道木鬚炒肉絲)『你要多少個廚師來煮這四十道菜?』丟完這問題我會繼續解釋:『沒有一家餐廳會請四十個廚師來煮四十道菜,所以廚房大多只有三個廚師,但他們可以同時處理三道以上的菜,一道菜正在煮,第二道正在切,第三道正在抓料,第四道在排隊……,因為菜單進廚房的時間不同,每道菜的處理程序也不一樣,所有的菜在同時都被照顧到,這就是multi-threading的概念。』故事講完,我相信不只大家都聽得懂,而且很難忘記,只要把概念和情境一結合,自然讓人印象深刻。

在演講的時候要有心理準備,聽眾的注意力大概只有三到五分鐘,大概只能記住全部內容的30%,既然十個重點他們只能記住三個,哪三個是一定要讓他們記住的?除了上述講的演講技巧之外,一定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說技巧好還要搭配足夠豐富的內涵才是一場完美有效的演講。

如果明天要上台作簡報,我會對著鏡子或是牆壁練習,甚至拉著太太、孩子一起來聽我演講,而且是用power point,一切照正式情況來,不斷的演練,不斷的修正,每一個字詞都要是有意義的,適時加上一些幽默,以及一籮筐的例子、故事,效果總是很好。幾年來只要我去做seminar,總是滿堂采,也因此Mr. Seminar的封號不脛而走。

豐富的知識

前面講到『言之有物』,我常常跟員工講,你每天晚上睡著前,記得要想想看你今天和昨天有沒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有學到新的東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請馬上起來do something,我們處在一個快速競爭的時代,倘若不這樣訓練培養自己,很快就被這世界淘汰掉。

有了豐富的知識會幫助你工作更順心,例如你要賣產品,不同的客戶會有不同的背景,要賣給華爾街的客戶,能夠懂一些金融財經的知識會更容易跟他們打成一片;如果今天要賣給工程師,懂一點電腦的東西會跟他們更有話題,也更能夠切中客戶的需要。

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也是會發生相同的狀況,當別人發出一個話題的時候,你要能接得上話,講出內涵和想法,否則朋友聊天,你只能點頭附和,根本不知道要講什麼,一次兩次就變成主流外的人了。在知識累積的過程中就是一直不斷的學,等到它在你腦袋中的質跟量到了一個程度之後,它自然會『融會貫通』,你也會成為一個言談有趣的人,當你知道的事情比別人多而豐富,你的領袖氣質也會慢慢培養起來,甚至『觸類旁通』,最後達到一法通萬法通的層次。耍嘴皮子三分鐘就耍完了,除此之外你還能提供給別人什麼?你知道什麼是別人不知道的?你有沒有屬於你自己的一套有說服力,而且不落於俗套的見解?全部的答案都來自於豐富的知識。

這並不是要大家每天都去k很深很硬的專業書籍,生活中的知識俯拾即是,舉個例子:我之前演講的時候問過聽眾一個問題:『華爾街之前度過一百歲的生日。在華爾街有個很有名的指數大家知不知道?』大家都知道:『道瓊指數。』有了答案後,我就繼續問:『知不知道道瓊是由幾支成份股組成的呢?』台下開始安靜下來,因為沒什麼人肯定有幾支。答案是30支,再接著問:『三十支股票裡面有哪一支和華爾街一起走過一百年?』還是沒人知道。『是GE,我們不是常常聽人講企業要永續經營嗎?不講永遠,光是這一百年能夠繼續經營的好的只有這一家公司,所以永續經營並不像一般人講的這麼容易 blah blah blah』這些常識一點不難獲得,只是看你有沒有這個心和習慣而已。

企業決勝關鍵點—創意

創意和技術是最有價值的兩樣資產,學歷、相貌、口才都輸人不打緊,你有別人想不到的創意或是別人比不上的技術,你的價值完全不輸給任何人;公司也是一樣,公司比別人小,比別人窮都沒關係,只要有足夠創意或是大公司沒有的技術,小蝦米照樣贏過大鯨魚,就像一開始的小Google和大微軟的關係,現在危機感比較重的應該是大鯨魚。

再舉個例子,航空公司除了飛安問題以外,一般最煩惱的就是飛機乘坐率,他們就是靠賣機位維生,所以當一台飛機有500個位子卻只坐了250個乘客的時候,其他的空位的價值也隨著飛機起飛而消失,對航空公司而言,這都是白花花的銀子!Delta Airline美國達美航空的老闆就深深為此苦惱:『我要怎麼作才能夠讓機位班班客滿呢?』於是他就把七八個副總裁找進來集思廣益,大家想一想解決之道。
行銷副總裁率先提議:『我們來辦個促銷活動,買一送一。』老闆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很白痴的建議,如果促銷有用,馬上會引起美國航空和聯合航空跟進,通通買一送一,最後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爛仗一場,甜了消費者,苦了自己。而且這先例不能開,降了價就升不回來了,當然萬萬不能作。

此時CIO(資訊長)講話了,照慣例講了大家都聽不懂的建議:『我們可以用『客戶消費行為分析系統』來提高乘坐率。』大夥面面相覷,他接著解釋航空公司都會有一套客戶里程累計的紀錄,而且除此之外客戶的習慣和行為也會被登記起來。打個比方:李先生一年坐二十次飛機,但是有五次訂位不到的紀錄,所以他的行程比較不穩定;王先生一年雖然只飛五次,但是他每次訂位都到,而且他兩個月前就會訂妥機位,他的行程就很穩定。系統可以查出這班飛機的500乘客當中,有250位有李先生的習慣,另外250位是像王先生一樣,此時公司不妨大膽賣出600張票,500個位子卻賣出600張票,當然是超賣,萬一來了520個人怎麼辦?飛機又沒有站票。因此在美國機場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廣播:『有人自願搭下一班往xxx的飛機嗎?下一班是一小時後起飛,搭乘下一班的乘客全程免費,再加送一張美國境內任何程式的免費來回機票一張。』一般來說不趕時間的乘客通常都願意自動坐下一班飛機。不必花大錢行銷或是打折扣戰,不用花費額外的人力和財力,用這個創意點子自然可以有效提高乘坐率。

有了ABC,你也是千里馬

何謂ABC?A是Attitude(態度)、B是Behavior(行為)、C是Contents(內涵),這三樣人格特質都具備的話,無論任何環境、任何工作都一定可以勝任愉快。

我在台灣甲骨文(Oracle)就因此破格錄用過幾個業務,完全沒有任何經驗的新人。

其中一個是有工作經驗,但是業務經驗等於零。有一年我去資策會演講,當時是她負責招待我,我對她的印象非常好。她不只是在應對進退之間很有分寸,而且具備很清楚的表達能力。像我這樣一個挑剔的人,在我手下作過事的秘書不在少數,但是她卻是唯一一個從頭到尾都讓我滿意的秘書。和她溝通我不需要交代太多細節,因為她會考慮的比我還週到,我每次剛下飛機到了資策會,所有事情都幫我準備好,讓我可以舒舒服服的focus在演講上面,不需要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煩心;透過她的表達能力我也感覺到:這個女孩子有個很清楚的思維、有條有理的腦袋。就在我前後兩三年的演講中,我對她有了初步的認識,後來我回到台灣工作,她離開了資策會。有一天她向我表示:想要換個業務方面的工作來嘗試,請我建議她往哪邊去找,我雙掌一拍,那就來Oracle吧。

這個決定對我們雙方來說都有蠻大的風險。她是學德文出身,在德國作過幾年事情,雖然一路都沒有業務經驗,但是我評斷以她的經歷和之前給我的印象,這些『風險』反而是她最大的優勢:其一,她可以隻身在國外工作數年,代表能力不差,且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其二,多年的工作經驗使得她在應對進退方面表現得很好,這是一個業務人員應具備的基本態度;最後,也就是我會決定用她的最重要原因:她完全符合我在用人時候的ABC法則:Attitude、Behavior、Contents,前兩項她完全沒有問題,現在唯一欠缺的是專業上的自信,不過這項對她來說,假以時日也不難達到。

果然,她在進公司一年內就交出業績百分之兩百的好成績,連她自己都難以置信,我知道她會表現不錯,但她比我想像的還優秀,這也證明了我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成就

ABC三項人格特質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態度,態度不對,再好的工作能力都無法替公司創造出真正的利益。

身為經理人最大的挑戰,就是遇到能力強卻又不守規矩的員工。我以前在美國剛升經理的時候,就遇過這樣的難題,當時在我的團隊中有一個叫David的人,業務能力超強,但是桀螯不遜,眼睛長在腦門上,從不遵守公司的規定,前任經理和我都對他又愛又恨,但是也無可奈何,因為他一個人的業績就佔整個團隊的一半,所以大家只好對他忍氣吞聲。但是越是放縱他,別人越是沒有表現的機會,我也深深為此苦惱。直到有一天,我的老闆提醒我:『不願輸掉一場小戰役,反而容易輸掉全部戰爭。』當場我恍然大悟,公司的大原則不能因為任何人或事情妥協,再出色的個人表現,也比不上整體團隊合作的力量。David能力超強,可是整個團隊被他害得停滯不前,這對公司來說絕不是好事情,幾經思考之後,我決定忍痛把他開除,因為只有他離開這個團隊,團隊中每個人才能夠動起來,每分力量才能夠發揮出來。

檢討失敗以外,別忘了檢視成功同樣重要

所有事情都是有成功有失敗,所以每一天人們不斷的重複把事情作對與做錯,諸葛丞相說過:『善敗者不亡』,絕大多數人會知道要檢討失敗,以期下次不要犯相同的錯誤。但是一般很少人會去檢視成功,既然成功了就應該高興慶祝,慶祝完了以後就把成功經驗束之高閣。

換個角度想想:我下次遇到相同或類似的情況和挑戰,我有沒有辦法和上次做得一樣好,可不可以把成功複製貼上?問問自己:『這次為什麼會成功?因為運氣好?還是我們團隊中做了哪件事有決定性影響?』邊回想邊紀錄起來,把成功的經驗剪下來放在剪貼簿,下次才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法去把case抓到。如果真的想不出是為什麼,那就只能說是因為Lucky,恰巧客戶欣賞我,莫名其妙就贏了一個案子;但是沒有天天過年的道理,只有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夠天天與成功為伍。

尤其對一個團隊來說,這個習慣更是重要,我之前在Oracle曾帶領團隊拿下統一這個客戶的大case,這個case持續進行了十個月,一路打下來,大大小小事情做了不下數百件之多,結案後我讓大家想一想:一路進行下來,我們作了大部分對的事情,中間也許有些瑕疵,但是不影響大局。把從一開始到最後作鉅細靡遺的歸納整理,找出其中的成功模式,在抓出一個正確標準化的流程,把這個經驗一用再用,這樣一來我的團隊總是處在這個成功的氛圍中,戰鬥力和士氣也增加於無形。

M型社會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

你自認是中產階級嗎?請自問三個問題:
1.房貸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壓力嗎?
2.你是否不敢結婚、或是不打算生兒育女呢?
3.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你憂心忡忡嗎?

如果有任何一個答案為『是』,你就不算中產階級!
你該如何提昇、避免沉淪?

別自認是中產階級

『只要靜靜地做,就會加薪、升遷』是從小我們所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的,可是這件美好的事情已經全面崩潰。現在的上班族必須有所覺悟:薪水的最高峰將會出現在你四十歲附近,過了四十歲即鮮有機會升官或加薪,因此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符合現實的生涯規劃。

讓我們細說從頭:絕大多數的人把經濟低迷的情況,認為是『不景氣』。但是真正的事實呢?

不景氣的概念是來自景氣循環說:『好景氣與壞景氣會互相循環』。因此一般人都會覺得現在不景氣,只要熬過去就會有好景氣。所以藉由貨幣供給量的調整、利息的調整就可以提早擺脫不景氣的時段,這種說法變成一般常識。但是真正的事實是日本的GDP往上成長、平均股價都開始上揚,景氣看起來像是好轉了,但是通貨緊縮的情況並未解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續縮水,大家的生活並未好轉,反而更加困苦。

為什麼會這樣呢?先來探討一下大家口中日益嚴重的通貨緊縮的問題,這個現象是受『經濟無國界』所影響造成的,也就是世界上物美價廉的物品就會流入原本產品售價較高的地區,使其價格往下調整,所以大家口中的通貨緊縮,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通貨緊縮的經濟問題,只是『物價正常化的過程』罷了。

M型社會來了

以日本來舉例:假設一世代平均年收入為六百萬日元(這只是舉例,日本的每人平均GDP為$28,700美元,約等同94.7萬台幣,雖然是台灣平均年收入的1.87倍,不過因為日本物價非常高,所以從PPP還有Big Mac index(註一)來算是跟台灣差不多的)為基準,超過一千萬日圓為上層階級(佔勞動人口的4.9%)、六百萬到一千萬為中上階級(16.2%)、三百到六百萬為中下階級(41.5%)、三百萬以下為下層階級(37.4%),中下階級和下層階級人數這十年來明顯增加,竟然達到近80%的比例(79%),上層階級也微微增加,但是中上階級人數卻大幅銳減。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請把目標瞄準中下階層的客戶

除了做精品、奢侈品,原本就是以上層客戶為目標客層的企業以外,建議把經營重心放在中下階層,因為中上階層人數越來越少,而下層階級雖然人多但是錢不多,不如focus在中下階層客戶會更好。

針對中下階層客戶有個訣竅,叫做『憧憬自由之丘』,意思是提供『價格便宜,感覺卻如同在自由之丘』的商品和服務(自由之丘是東京市內的高級住宅區,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讓大多數人享受想住卻住不起的自由之丘的氣氛。

這邊我舉幾個成功的例子:在零售業中,業績快速成長的『自然廚房』(Natural kitchen),這是一家百元(日圓)商品專賣店,但是販賣的東西都是感覺如精品店、Interior shop才有的高檔商品。它怎麼做到的呢?事實上,精品店、Interior shop所販賣的商品都是義大利、北歐國家、或是日本製的商品,價格down不下來。但是自然廚房所賣的東西、感覺、氣氛雖然看起來和前者沒什麼不同,原產地卻是以中國為中心。它利用產地的不同而有效的降低產品成本,所以可以用一百日圓的價格將感覺高檔的商品賣給消費者。也就是說,自然廚房的企業核心觀念就是『感覺中上階層、價格中下甚至下級階層』,這個觀念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

精品店一個售價為九百日圓的馬克杯,自然廚房只賣一百日圓;八百元的置物盒,它也賣一百元。自然廚房所用的手法就是,拿著精品店的樣品到中國,要求依樣畫葫蘆地大量生產,所以即使只賣一百元,仍然有二十五元的利潤。這是一項雙贏的概念,消費者用便宜的價格買到滿意又感覺高檔的商品,企業也賺取合理的利潤,兩方都得到好處。

再舉個例子:在成衣服飾業界中,『ZARA』(西班牙Inditex的品牌http://www.zara.com)因為擄獲中低階層的市場而勝出。住在六本木Hills的人都是中上階層以上的人,所以世界知名品牌都集中在這裡,不過最讓年輕女顧客趨之若騖的地方,就是ZARA。現在顧客都一致認為ZARA是全六本木最有魅力的服飾店。

高級品牌動輒五、六萬日幣的夾克或同等級的商品,ZARA只要一萬日圓就能買到,女用長褲也只賣五千日圓以下。一套十萬元以上的男士西裝,則只要三萬塊左右。因此就算是中下階層的客戶,也可以輕鬆購買。除此之外,融合了休閒風格和最新潮流是ZARA商品的一大特徵,ZARA不但精心研究流行的款式,還將製造過程徹底效率化,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一週到三週)就可以出貨上架,因此商品改款速度非常快,常常看到在三個星期內,店內所有商品就全都汰舊換新,這個特點完全抓住女性愛逛街的心理,女性即使不買也會想逛逛有沒有新的商品,抓住流行,而ZARA商品改款快,女性自然會想常常進去店裡逛逛,逛多了自然消費機會就增高。

ZARA在全世界有三千家以上的店面,每家分店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供顧客最新的服飾,而且因為週轉率非常高,所以即使有庫存,折扣最多也只有打八折到八五折。

反觀高級品牌的服飾,從設計到出貨所需的時間相當長,加上商品週轉率並不好,所以出清存貨或過季商品的時候,往往必須下殺到六折以下,以Outlet的方式販賣,這也就是高級商品服飾利潤會下滑的主因之一。而另一種走低價服飾品牌的商品,售價比ZARA低,但是設計力薄弱,商品本身就沒有吸引力。看到這種只是一味追求便宜的商品,中下階層的顧客也會嫌棄。

ZARA以中下階層的價格,提供中上階層質感的商品,這就是標準的『憧憬自由之丘』的企業經營模式,所以它能夠在廝殺慘烈的服飾業異軍突起、一枝獨秀。


註一: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Big Mac Index都是一種衡量實質購買力的工具,詳情請參閱(http://en.wikipedia.org/wiki/Purchasing_power_parity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Mac_index)

讓耐久產品有多次的生命週期

家具產業中,愛麗絲.大山(Iris Ohyama)也是靠『憧憬自由之丘』成功的。這家公司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賣的沙發上面。

沙發是一種生命週期非常長的商品,五年到十年沒有問題。而一般會換沙發的原因不外乎:結婚、新居落成、實在太舊、搬家的時候,很難掌握到固定的客戶。

而愛麗絲.大山他們的秘訣就在於他們販賣『可換衣的沙發』,也就是把普通售價在8~15萬元的雙人沙發上套一層沙發套,主打就是只要換沙發套即可。這種商品沙發本身售價是3~5萬,沙發套是7~8千。要客戶換沙發不容易,而且就算更換也可能改買別家廠商的沙發,但是換沙發套,不但價格便宜,還可以配合季節、流行趨勢來更換,最重要的是只能跟他們買,因為別家的沙發沒有這種商品。

如此一來,他們不但可以賺到沙發的錢,還可以賺到沙發套的錢,更可以牢牢的黏住客戶,這種方法是前無古人的。(這讓我想到福特汽車,大部份獲利不是賣車的時候賺,而是客戶回原廠修理車子或是保養的時候賺,原來愛麗絲.大山是跟福特學的XD)

為了未來擔憂嗎?從你擔憂的事情來分析

隨著中下階級的人越來越多,覺得生活難過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大家都覺得日子難過呢?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仍然被『中產社會意識』拖著走,而未曾考慮到應該配合自己的收入來改變生活型態和習慣,所以會將錢花在非必要的事物上。

例如大家會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的主因有三個:房貸、車貸、子女花費,其中房貸佔的比例最高,高達45.8%,我們一項一項來討論: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執著想買房子?

這種執著想買房子的觀念,一是被老一輩有土斯有財刻板印象影響,二就是人人都自認為是中產階級下的產物。以前大都在一家公司做很久,二十幾歲開始就想買房子,苦撐個二三十年自然就可以有自己的房子,也熬出頭了,問題是這有個大前提,不會被裁員,會慢慢升職,調漲薪水,所以當然會越還房貸越輕鬆。現在不同了,如果買個五百萬的房子,年輕人起碼貸八成,那就是四百萬,每月本加利起碼要還兩萬,而且現在利率很低,如果以後調高,那就很恐怖,有工作的時候還ok,哪天突然被資遣,那就慘了。最好還是先住家裏,或是租房子,等到結婚再說,可以考慮跟另一半分擔房貸,壓力會小一些。其實買房子也不算什麼大錯,問題是很多人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例如說明明買不起,硬要買,結果前三年只付利息還過得去,銀行開始要他本利一起還的時候就受不了,結果房子只好還給銀行,到頭一場空。這就莫名其妙了。大前是堅決不贊成買屋的,不過他舉的例子很奇怪也很日本,和台灣不太搭,我就不寫了。

都市人一定要買車嗎?

這一點是針對台北人,就是大眾捷運系統很發達的都市,不過即使是台北人一樣很多很堅持要買車的,算一算買車的開銷嚇嚇大家:目前市場上車貸利率依新舊、期限之分,約介於4.25%至10%,期間都在五至六年間,設定費普遍為3,500元左右。

買一部60萬元的新車,貸款50萬元,如果以利率5%、分五年即60期還款,一個月約1萬元以上的負擔,對月薪3萬元的上班族來說負擔不輕。

除了貸款以外,油價不斷上漲,油錢也是不小的負擔。每月油錢的支出情況。如果以60萬元購買1,800C.C的國產車,每月固定的油錢約4,000元。除此之外還有停車費用,租車位3,000~5,000元以及路邊停車1,000元,合計油錢和停車費用,一個月8,000~10,000元是跑不掉。

還沒算完,每三個月汽車得進廠保養,基本開銷為3,000元,且不含零件耗損費用,加上每年約1.2萬元的燃料稅、牌照稅等,每年花在養車的成本上,就要12萬以上,如果偶爾的小擦撞、重新烤漆等,花費會更兇。所以不買車一年可以至少省下25萬,也就是一個月省下超過兩萬。

當然會願意花更多錢去買不知道買來幹麼的休旅車的人,不在討論範圍內,捫心自問,真的有開去山路越野嗎?除了沒必要以外,更別提油錢支出要更高。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

該為孩子付出的不是金錢

一般來說養一個小孩子的費用大概是四五百萬(台幣),但是如果小孩都讀私立學校加上補習班,那很有可能會超過八百萬。小孩子在讀私立大學的話,一學期要五六萬塊,也就是說加上生活費一個月要兩萬左右,這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難怪養兒育女會讓大家聞之色變。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把錢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看看繳交高額稅金者的名單,沒有一個是從一流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人。尤其現在的教育教出的小孩已經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從小父母總是說:『你什麼都不用管,乖乖唸書就好。』念到研究所畢業,一個月三萬五,還得常常加班,又擔心被裁員,這感覺投資報酬率非常低。

因此,與其浪費錢去讓孩子讀私立學校、補習班,不如多投資時間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當例子,把社會的殘酷面教給孩子,父母成功就教孩子如何學習父母的長處;父母失敗貧窮就教孩子,如何避免像自己一樣(這種教育永遠不會忘記吧),父母必須讓孩子有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骨氣和韌性。

學校老師並不能教育孩子真正重要的事情,因為學校老師通過教師鑑定取得學校錄取之後,就認定這個『鐵飯碗』,但是這些老師社會經驗和能力趨近於零。不曾為轉業煩惱、不需要再努力學習、社會歷練極少的人,當然無法教導孩子如何做個有能力的人。所以父母萬萬不能把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外包給老師,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澄清一下,這都是大前研一的話,我對老師沒有敵意)

重新檢視無謂的支出

所以現在大家明白,受到傳統的觀念影響,很多無意識的買屋、買車、花大錢在孩子的教育費上是很沒有意義的。這三項加起來起碼可以省下幾百萬的錢,自然比較不會焦慮未來。
----------------------------------------------------------------------------------

楚狂人說:我看這本書看了四五遍,他很大部份都在講對日本政府的建議、對日本人民的不滿、真正講對我們實際有用處的其實不多,我全部都把他整理出來了,對於想買這本書的朋友,建議看完我這兩篇以後,去書店翻翻書就好,並不需要真的買回來K,三百頁的書有150頁看了沒感覺 ,為什麼之前沒人寫精華給我看?anyway,希望大家喜歡

中年失業危機?


很多人在抱怨薪水太低,自己工作這麼辛苦卻還是沒辦法達成年薪百萬的目標,一定是大環境不好,一定是政府對不起人民,一定是財團資方太黑心剝削勞工,一定是沒有投胎投好,一定是......。

其實這並不是別人的錯,薪水不如人唯一的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

永遠記得一句話:『沒有人欠你一份工作』,非常有道理。

這樣講好了,常常聽人講我工作多辛苦多辛苦,可是薪水才兩萬多,乍聽之下覺得怎麼這麼不公平,但是事實真相其實是:

薪水多寡跟你工作辛不辛苦無關。

舉個例:洗手間打掃的歐巴桑,她辛不辛苦?可是薪水卻很低,懂我要表達的意思了嗎?

一般來說你的薪水高低是由你對公司的貢獻度決定,換句話說就是你對公司的重要程度有多少?

你有沒有什麼特別能幫公司賺錢的能力,或是能幫公司省錢的能力?

對於公司來說,你的不可取代性高不高?你的工作內容是只有你能做,還是隨便路人都能做?

記住:你工作內容的可替代性和你的薪水往往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很容易找到人接替你的工作,那我保證你薪水絕對不高。

事實很殘酷,所有公司永遠只問功勞不問苦勞。

那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的收入從兩三萬噴到十萬以上?

可靠的路有三條:
1.努力在公司創造你自己的價值。
2.辭職創業。
3.繼續作下去,但同時發展副業。

我們一一來分析利弊:
第一條路就是繼續作原工作,但是在原工作內創造自己的價值,內部創業是一個風險較小的投資。舉個例子,你可以觀察你們公司有什麼缺失或不足,這不是三兩天可以看得出來,要不停的觀察和思考、很詳細的規劃、風險評估、利弊得失交叉分析,然後最後向你老闆或上司報告,跟他作個簡報解釋你發現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重要(一定要想好解決的方法才有價值),試著把需求、目的、重要性、價值和衍生價值都一一找出,如果你發現的問題需要新創一個部門才能解決,而解決之後對公司有大助益,甚至可能老闆直接就說交給你來辦,然後自然你就升官了,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再提另一種方法,講個故事給你聽,聽過Flickr吧,世界最大的相簿圖片網站。

2002年,溫哥華Ludicorp公司在大型線上遊戲「Game Neverending(永不結束的遊戲)」研發和測試的過程中,有個工程師做出一種有趣的玩意兒,允許任何人在玩遊戲的同時,能夠輕鬆又自然就能和別人快速分享相片。

老闆發現,使用者的回應,竟然幾乎都不在遊戲上面而集中在相片分享軟體應該怎麼改進才更好用。他恍然大悟:「原來樂趣是在相片分享上面。」於是工程師開始構思新的點子。他們有個預感:放棄正在研發的線上遊戲,當做人們彼此分享數位相片的管道也許更有前途。

他們終於決定捨棄原來那款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改變創業計畫。經過三個月的醞釀,2004年2月,第一版的Flickr誕生。
2005年3月,雅虎Yahoo!高價收購了Ludicorp公司和Flickr。

你覺得原來那個工程師會不會領到讓人咋舌的紅利!

內部創業的好處是風險相對小,但是如果成功了回報卻很大,適合性格比較保守的人。

第二條路,辭職去創業

這條路的確可行,創業成功至少會年入五百萬以上,會有多賺相信你也知道,但是在辭職前我得提醒你一些事情:
1.千萬要rationally quit(理性的辭職),而不要emotionally quit(情緒化的辭職),怎麼說?

我的意思是說在辭職前要先想好,甚至全部要先把路鋪好,再從容辭職,而不是哪天跟老闆吵了個架,桌子一翻就走人,而且最好是和平和氣地離開,不要想說以後再也不用看老闆臉色就扯破臉,你永遠不會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

可能可以開個小吃店,開個咖啡店,不管加盟還是自己開都行(建議加盟),先想好你要開哪家?在哪兒開?資金需求要多少?有沒有親朋好友可以幫忙?多久可以回收成本?這都是要事前就做好功課,而不是辭職以後沒收入才開始想,這樣壓力會超級大。

2.家裡儲備的錢有多少,也就是說沒收入的情況下至少要三個月不愁吃穿,省一點可能可以撐四個月,這很重要,一文錢逼死一條好漢,多少有創意有前途的好點子就是被現實打垮,所以你要先計算一下然後先存錢再談別的。

3. 不要看不起小吃店,舉個例子,我觀察過附近的甘泉魚麵連鎖店,它店內有大概三十張椅子,每天大概都可以循環四次以上,也就是說每天大概有120個客人來吃,因為每碗麵大概都100~120塊,所以我加上點小菜的,算平均每個人消費120就好;外帶以中午較多,大概三十碗以上,晚上大概十五碗, 加起來一天可以賣165個客人,165x120=19,800元,這是一天估計的營收,也就是說一個月30天來算營收為594,000元。扣成本,店租一個月大概10萬,材料費一碗面最多30塊(165x30x30=148,500),請三個工讀生最多6萬,請個廚師3.5萬(自己煮就更省了),水電瓦斯一個月2萬,權利金一個月10萬,這樣算一下總獲利165,500元,也就是一年可以賺快200萬,大概是一般上班族三四倍收入。

4.當然,你也可以不要走小吃店這條路,條條大路通富豪,建議你往開銷小的網路或寫App方面去想。

第三條路,同時並進

我個人是建議走這條路,進可攻退可守,好處多多,也就是要從副業去思考,你的專長是什麼?會寫文章嗎?那可以投稿。會寫程式嗎?那可以接case。會國中高中課程?出去兼家教。太多選擇了,自己想想你什麼專長是可以掙錢的,然後Just do it.

寫文章這邊我要特別解釋一下,不一定要言之有物,一定只能寫大道理或是產業分析,可以常常出去吃各種料理寫美食分享;可以常常出遊去寫旅遊分享。只要寫的東西有特色通通都可以賣錢,你知道有人寫blog可以寫到月入十萬美金嗎。

總結
我認識很多人都是這樣,見人就唉聲嘆氣,然後抱怨不停,怪政府、怪父母、怪經濟不好、怪房價上漲、怪股市下跌、怪老闆很小氣、怪懷才不遇,怪東怪西永遠沒怪過自己,自己回家在幹什麼?看電視看到睡著?上網逛拍賣或是看八卦到半夜兩點?

到了週末就睡到中午,看電視到晚上,吃個飯又上網到睡覺?或是一天到晚只想著出去玩沒有充實自己。

還是一句老話:沒人欠你一份工作。

不想這樣下去就拼死命思考吧。

也許你會有興趣再看一篇:ESBI決定財富的四個象限

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每天熱呼呼的新文章準時寄給你

有感而發

最近在想一個問題:公平重不重要?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公平很重要,但是實際上呢?

舉幾個例子給大家:
1.累進稅率,為什麼賺錢多的人要付比例更高的稅?這不公平吧!能賺多錢代表他有本事,不偷不搶,為什麼要繳比較多的稅?
一般會說因為賺多的人本來就應該要付出更多,因為『不患寡,患不均』,所以該繳更高比例的稅。這不公平吧。

2.健保費,有人沒生病也常去醫院領藥,有人身體強壯三年不進醫院,為什麼要幫別人付看病的錢?這不公平吧。

3.香港取消遺產稅,這不公平吧,這樣會財富差距更大了。

4.最近有人講建議公車尖峰時間不用錢,那代表不坐公車的人要幫公車族付車費,這不公平吧。

如果公平是最重要的,那上面舉的例子為什麼還沒取消呢?

因為有凌駕在公平上面更重要的事

1.累進稅率這部份,因為考量到所得扣除需求,賺越多錢的人正常來說可支配所得也會越多,所以繳多點稅也比較不會傷本,可是本來就賺很少錢的人,要繳40%的稅可能就慘了。而且賺錢賺多雖然是因為自己的本事,連帶也會有社會責任,能力越強,責任越大。所以我認為累進稅率是合理的。

2.健保費的觀念同上,生病本來就會影響到生產力,身強體壯的人幫忙多負擔點,可以拯救很多重病患者。當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免不了有那種每天上醫院貪小便宜的人,這只能說是他在人世間盡量享受他的權利吧,地獄幫他留好位置了。

3.香港取消遺產稅,表面上每年少了十億美金的稅收,但是因此可以吸引全世界的錢匯集到那邊,每年多了幾千億的資金停駐香港,好處絕對比壞處多。不過這在台灣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提出這一點就會被政客扣上『劫貧濟富』的大帽子,在選票考量之下只好犧牲正確且長久有益的政策了。

4.公車尖峰時刻不用錢,雖然要一般民眾幫忙出錢,但是會吸引很多人因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道路交通會順暢很多,想想台北市上下班時間的機車少了2/3的情況,那是多美好的事情:塞車掰掰、車禍減少、馬路順暢、空氣污染降低,好處太多了,我覺得這都是比公不公平要更重要的。

拉拉雜雜講一堆,又回到我忘了哪一篇有貼過的觀點,所有事情都不是大是大非可以解決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看到的是刀鋒還是刀背就差很多。像三通一定好嗎?三通一定不好嗎?買股票是投機賭博還是投資獲利?聯考是好是壞?這些其實都不能用一個好或不好來決定,趨吉避凶才是王道。

或者這樣講,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犧牲少部份人利益去換取大部分人的利益,當公平遇上自身利益的時候就被妥協了,呵呵~!別不承認,能夠少繳錢的時候你不會暗爽嗎?

這篇只是有感,沒有結論,沒有教學,不是形而上的文章,只是有感而已。

暢銷書與普通書籍的不同

前陣子在思考寫書的事情
自然而然就在想為什麼有的書會暢銷,有的書卻只能被灰塵覆蓋呢?

因為作者名氣嗎?
maybe一部分吧,不過在看過富爸爸、窮爸爸之前誰聽過羅伯特﹒T﹒清崎這人?

那還是因為出版社廣告打得大不大呢?
maybe也有一部分關係,不過通常不是知名作家都不可能打太大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我想要寫出一本暢銷書,那我應該先去研究分析一下暢銷書有哪些特徵是非暢銷書所缺少的
研究半天
發現暢銷書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主軸貫穿全書,然後幾乎80%的篇幅只是利用故事來佐證他想要表達的主軸,而且主軸可以只用一句話來說明,例如;世界是平的,這本書其實就是要表達現在已經是無國界的時代,必須和全世界的人競爭,同樣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幫助。就這樣
可是他寫了厚厚一本書來證明和說明這個觀念,從印度到中國到台灣,沿途故事俯拾即是,完美的達到他想達到的目的。
又例如窮爸爸、富爸爸,整本書的觀念就在於遵照一般父母所期望要求的路走下去並不會有什麼好處,充其量當個平凡人,就像窮爸爸一樣,名校畢業,規矩做事,最後就窮一輩子;富爸爸中學就沒什麼唸了,最後變有錢人,所以癥結在於有沒有動腦袋思考,有沒有用恰當的方法作事情,blah,blah。
再舉例理財聖經,作者想出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這九字箴言,令我十分佩服,怕別人記不住還幫忙寫好口訣勒,先不論這本書多濫,害多少人傾家蕩產,以暢銷書的角度來說他十分成功喔,在台灣就賣了超過20萬本以上,非常利害

反觀普通書,因為焦點太多太雜,一般人看完以後問他這本書在講什麼?通常只能大概講說在講財經相關、企管相關,詳細卻講不出來,而且過兩天就忘光了。

第二,大部分暢銷書很喜歡自己發明詞句,例如:紫牛、世界是平的、M型社會,或是像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可能是因為這樣比較好記憶吧,普通書就欠缺

第三,和第一有一點點重疊,那就是暢銷書會用很生動,甚至是真實的故事來敘述,故事可能還蠻長的,至少佔一章的一半,這種很有誠意的故事自然會讓人有參與感。至於普通書則大都故事很短,常常是虛構的,故事主人翁叫做某甲或是小明這種,看了很沒感覺。

原本我在研究這問題的時候,不禁想,哇塞~!原來寫個暢銷書這麼簡單,只要一個觀念就好,後來再深入思考下去才發現其實這才是最難的地方,一個小觀念用十幾個很真實的故事去產述才難,哪裡去生出這麼多動人的好故事啊?這作者人生經歷應該要夠豐富,結識的人夠多,思考夠多才可以。難怪暢銷書這麼少!

分析過後決定還是先緩緩吧,寫暢銷書是可遇不可求的

這裡只討論非文學類書籍,因為我不看文學類的

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的

沒有什麼是應該的

想想自己有沒有犯過這個謬思,從小覺得爸爸媽媽應該養你,應該要給你學費、生活費、零用錢、幫你買玩具、載你去上學,不然就是爸媽的錯;別人家小朋友有的玩具你也要有,不然就要責怪父母。其實沒有人欠你這些東西,父母願意給我們是我們的福氣,沒有給我們才是應該的。

例子2:公司本來就應該要讓我待到退休,然後給我一大筆退休金,我為了公司這麼辛苦,老闆絕對不可以資遣我,更應該每年調薪水,不然就是公司的錯。你觀念又錯了,沒有人欠你一份工作,當你對公司的貢獻度低於你領的薪水的時候,就是你準備要被fire的時候,就像我之前中年危機那篇講到的,公司不會看你的苦勞,只在意你的功勞,有本事就每天遲到早退,但是幫公司賺兩個資本額,遠遠勝過每天來公司上班卻沒有對公司有什麼幫助的員工。還是一句老話:沒有人欠你一份工作。

人與人之間,也是需要不斷經營關係的,當然親疏有別,家人對你的關係可能一開始的基本分就比較高,需要比較少的努力去經營,而朋友、同事、男女朋友或是陌生人會需要比較辛苦一點去經營。老婆生來就應該煮飯給你吃嗎?老公生來就應該要養家嗎?沒有這回事。老婆煮飯給我吃,我滿懷感激,每次吃完都會謝謝老婆給我飯吃。而老婆也會謝謝我負責這個家支出。這是很良性的互動關係。

我會有這篇感慨主要是因為看了華碩資遣員工那篇文章,很多人參與討論,90%都是站在員工這邊,有人講說企業除了賺錢以外還有社會責任,這句話沒錯,他不就幫政府養人民了嗎?又有人講,你不能要求一個歐巴桑太多。 這個也怪怪的,是歐巴桑還是妙齡小姐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是個員工,而員工有沒有辦法回饋給公司相等或超越他領的薪水的價值?老外講『Business Is Business』,中國人講『在商言商』,這句話很現實也很有道理,企業存在的目的就在於創造最大的獲利,行有餘力或是為了節稅或是提昇企業形象跟知名度,可以作善事無妨(如果股東不介意),不過沒人規定企業應該要為了員工而去違背其存在的最終目的。

當然很多公司在裁員,怎麼華碩員工聲音比較大?這是因為華碩處理方式太難看,有很多方法可以採用,幹麼要這麼機車,當然會引起員工不爽。所以這件事情華碩也有錯,錯的不是裁員,而是手法太粗糙,很難看。

隨時要抱持著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的,人家對你好,那是你的福氣;人家對你不好,那是正常的。每天充實自己,讓公司不只捨不得把你fire掉,還捨不得不升你,這才是正確又積極的態度。與您共勉之。

增加個人競爭力(從兩把刷子與兩倍薪水談起)--1

有天友人跟我抱怨說,很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不想再寫程式了。

我就納悶的說:『那幹麻不換工作或是換部門呢?你們公司這麼大,你可以請調到別的部門啊!或者說換個工作,反正工作千百種,怎麼不換一個你喜歡的工作?』

『我也想啊!可是我除了這個不會別的。』

我無言:『你都已經三十五六了,你只會寫程式?沒有其他興趣或是專長?』

他赧然一笑『有啦,我還喜歡打電動。』

And?

『沒有了。』

『那我也愛莫能助,不然你就是自己去開店,我看你也幹不來;不然你就繼續耗著,然後每天多學點東西,過兩年再找別的出路。(心裡有句話沒講:不過你那時已經是奔四十的人了,如果又拖個幾年,我猜你會捨不得也不敢離開這工作,所以對你來說:Game is over )

我寫上面這段當然不是為了幸災樂禍,而是要帶給大家一個觀念:你的個人競爭力取決於你有沒有兩把刷子,甚至三四把刷子。

當然,除非你超強,全國第一,那沒話講,例如你是全國第一的整形外科醫生,或是你是最棒的律師,那你可以不需要第二三四把刷子。問題是全國第一只有一個,而絕大多數都是平凡人,這時候你有沒有別的專業能力就毫無疑問的可以決定你本身的價值。

有了第二把刷子,不只是換工作容易,找工作也輕鬆,舉個例子來說:公司要找個送貨小弟,只需要在校的工讀生,自備機車和機車駕照就好。可是今天來了一個應徵者,他不但會騎機車,還會開車,甚至在快遞公司打工過,對市區路況瞭若指掌;跑過旅行社,對訂票簽證等流程也很熟悉,除此之外,他還是外語相關科系的,英文還不錯。如果你是老闆,是不是當場就叫他明天來上班了?因為這個小朋友,除了送貨以外,還可以『順便』幫公司處理很多事情,即使是個學生,他當然會比別的小弟要有競爭力。

我知道你覺得送貨小弟的工作加在一起也不難,沒什麼好講的,那我舉個你切身的例子好了:你是一個程式設計師,也就是 coding的,你跟你旁邊同事有何不同?我的意思是在老闆的眼中有何不同?兩個人都是一個月拿三萬五,產值也差不多,如果上面有個缺,你有什麼把握老闆升你不升他?其實大家職位差不多,寫code時間和程度也不會有太大差異了,這時候要顯示你比你同事更有價值的地方就需要同中求異,你可能不能夠再只訂閱 Computer DIY,而是要看看商業週刊,除了上mobile01pcdvd網站以外,還要去理財或企管或英文網站學東西。

除了工作以外,想想平常一些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有沒有發現自己也總是只能對某一特定的話題搭腔,例如說:3C用品,講到其他的部份就只有點頭的份,雖然 3C就可以有很多東西可以聊了,不過如果剛好對方是個金融出身的呢?那你不是只能聽他胡吹亂蓋,因為這真的是完全插不上話。

如果你不甘心就這樣Game over;如果不想要永遠只是讓工作選擇你,而不是你選擇工作;如果不想要別人只有3C產品的問題會來請教你;如果想要和你的同事有明顯區別。就試著多學一門學問,多學一門技術,我這裡講的是完全不同的學問和技術,不要你原本會C++,現在多學一門Java,那不算,這是你本來就應該學的東西。

學什麼呢?我個人建議可以從投資理財、英文日文、企業管理去下手。

投資理財與你未來能不能安享晚年有極大關係,外語能力的重要性除了一般人跟你講的以外,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就是你知識或資訊攝取的管道會比只看中文的人多的多,畢竟通常最新的科技或新聞都是只有英文,而企業管理的能力更是直接影響到你退休前最後一張薪水單上的數字。

怎麼開始?這是長期抗戰,並不需要一開始就逼太緊,這樣會容易讓熱情早夭,先從投資理財開始,除了看小弟我的教學文章以外,可以去書店翻翻一些投資理財入門書籍,像是散戶投資股票的第一本書、征服股海之類的,不要一開始就拼技術分析,這意義不大,而且因為看不懂會有挫折感,沒必要。多去看看一些講巴菲特或是彼得林區的書籍,先建立正確觀念,知其所以然是很重要的,過陣子會開始初級的股票教學,請大家拭目以待。

英文部份,一來市面上講類似主題的文章不缺乏,二來我自己英文也只有到看和聽沒問題的地步,所以我就獻醜不如藏拙了。

至於企業管理部份,我建議一開始先不要直接衝Bible級的書,太深也太難,而且看的時候沒感覺,看完以後沒幫助。不如先從一些深入淺出的書開始,例如執行力,或是一些講台積電、台塑、鴻海之類的介紹書籍,請把看得下去擺在深度廣度價值之前,再好的書你看不下去一樣是沒用的。

除此之外,就是常常去翻雜誌,別再看電腦相關雜誌,沒意義,看看商業週刊、今週刊(不是壹週刊),翻翻英文雜誌都是有幫助的,建立不排斥接收新事物的習慣,長期做下去自然個人競爭力就出現了。

增加個人競爭力(回到問題的本源)--2

做什麼事情之前,先想好這項事情的本質,最根本最根本的來源是什麼,然後往這方面去思考怎麼處理最好。解決問題也是要從問題的根源著手,斷了源頭自然問題就乾涸掉了。

我舉個例子給大家想想:蜀漢投資顧問公司,它除了跟一般券商有合作幫忙宣傳以外,上個月公司裡的幾個MIS還合力弄出公司形象及業務介紹網站,因為老闆劉備說先求有再求好,所以有點匆促就上線了,而且幾個工程師也沒什麼美學素養,網站其實蠻醜的,然後上GoogleYahoo打關鍵字廣告,每天有幾百人點進來看,雖然有人開玩笑的講網站不是很好看,不過因為剛好這個月投資績效很好,所以加入會員的人很多,劉備笑呵呵。笑完了以後就覺得我們這個既醜又爛的網站都可以吸引這麼多人加入,那如果我們把網站作得很棒,不就更多人會加入了嗎?於是他就花錢請專業網站設計公司幫他們公司重新打造一個又炫麗又聲光效果絢麗的網站,沒人看了不叫好。不過恰巧這個月公司連續幾次交易失利,所以績效並不怎麼樣,雖然點進來的人更多,可是成為客戶的很少。你這麼聰明,一定發現劉備的錯誤在哪裡了吧!

很多人做事情喜歡在末節下功夫,或者是搞不清楚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上面舉的例子顯示出投資公司最重要的是幫客戶賺錢,沒有辦法幫客戶賺錢的投資公司網站再漂亮再炫也沒有價值,所以應該先把重心放在怎麼樣作才能夠有更好的績效,而公司網站漂不漂亮歸類在末節,不應該本末倒置。

好比你因為父母覺得職業軍人工作穩定,薪水也還不錯,就去做了軍人,但是其實你從小的夢想是當有錢人,那你應該把思考重心放在怎麼樣利用閒暇時間去開創新的事業,而不是每天很努力把你這個排管好,你把部下帶得再好,演習再出鋒頭,了不起領個加菜金,一點用也沒有,軍中事情得過且過就好,應該把腦細胞花在想怎麼在軍人以外的職業去發財。

再好比你是個軟體工程師,可是你也想發財,這家公司大概升遷希望不大,那每天寫程式加減寫就好,不必要又加班又勞心勞力,得過且過即可!不要被裁員就好,多趁下班以後去接case,或是兼差副業,我聽過很多例子是副業賺更多的。

同理可證如果你是個文組大學生,每天花大筆時間在學校課業上幹麼?功課隨便就好了,上課不會被當就不要浪費時間去聽,因為即使你是中文系、外文系第一名畢業,跟發財的目標還是一點也沒有靠近,完全是兩回事,畢業出來當記者當老師,永遠不會變成有錢人。

要怎麼靠近目標呢?

所謂『車好馬壯不如方向對』,當然就是要往有可能賺錢的地方去走。例如:業務、直銷、或是當老闆,畢竟十個老闆有九個半是很好的業務。或者說在唸書的時候就先想好,我的優勢是什麼?我的弱勢在哪裡?英文很好可以開補習班、當家教、寫書、翻譯,但是一輩子當國中英老師這個選項記得先disable掉,因為這條路的終點不是賺大錢,而是溫飽和安穩的生活。

所以記得先確定你最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例如說我想賺很多錢,那就別花時間和精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例如:讀一些沒有用的書,每天玩線上遊戲蹉跎光陰,而應該把你的腦子思考力集中起來往如何賺錢這方面去想該怎麼作;我想當有學問的人,那就去規劃要怎麼樣看書和思考。這樣才能夠經由持續努力進而到達目標。

先想好事情的本源是什麼,然後反推回來該怎麼作,這樣才會一點一點往目標邁進,也不會辛苦地要命,卻最後卻發現再辛苦也得不到你所要的。

投資股票進場前的準備(讀書篇)

投資學是一定要看的
起碼要搞懂貨幣和股市中間的關係
還有一些經濟指標的意義
這部份很重要,但是真正重視的人卻很少

技術分析我還是推薦寰宇出版的技術分析精論
經史子集出版的新艾略特波浪理論
聚財網出版的股市乾坤十五戰法
王力群寫的散戶作空必讀的實戰寶典
都還不錯

此外建議再看看呂宗耀的投資者的修煉

PETER LYNCH的征服股海
寰宇出版的股票作手回憶錄也值得一看

廁所書就建議德國老先生寫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張松允的20萬到十億也有一點可以參考的地方

看完這些就可以先進場了
其他就是實戰才會學到的經驗

不過投資學很多是錯誤的,大家要小心

之所以講投資學錯誤很多的意思是說他裡面很多東西都講得很肯定
又不是數學
金融市場變數太多,哪有百分百的情況,這就是投資學裡面的大問題
這部份大家要特別注意

企業管理與行銷(從服飾店續談起)--系列2

又想到一些服飾店行銷管理的主意,接著談下去
1.設計貴賓制度,一般人都會去他有貴賓卡的那家店消費,這是人性,設計貴賓卡,弄漂亮點,認卡不認人,不一定要消費多高金額才能拿到貴賓卡,重點要讓客戶拿到手,但又不是很cheap的感覺。建議把申請貴賓卡的方法寫在牆上,例如當天消費20萬才能拿到,但是因為跟客戶很投緣,所以即使他今天只買了三萬還是送他一張,這樣他會覺得又得意又佔到小便宜,其實還是我們得利。

2.仔細研究打折折數與商品銷售的關係,打折要打到剛剛好才能得到最好效應,也就是說雖然五折可以多賣三件,卻不如八折多賣兩件賺的多。
(貨物售價x3x50%-貨物成本x3小於貨物售價x2x80%-貨物成本x2),這得要測試多次才能知道最剛好的折數,除此之外每種商品不一定適合一樣的折數,例如義大利進口的皮衣,法國進口的皮包,很抱歉,恕不折扣,反而可以營造出高貴與品質不打折的正面形象。

3. 如果要營造高檔服飾的氣氛,可以借助整個環境幫忙,眼睛(視覺)可以看到高檔衣服,手指(觸覺)可以摸到衣服,耳朵(聽覺)聽到老闆或店員的稱讚,還差什麼?可以早上去開店就煮一壺香噴噴的咖啡,整個店裡都充滿咖啡香,普遍來說,咖啡都是走高檔路線的,可能還可以擺兩張椅子,相熟的或是投緣的客人一起喝一杯咖啡,對於質感提高加分是正面的。

4.也是最重要的,要有明顯的商品區隔,也就是說要把市場分眾力量極大化,不要想當雜貨店,舉例來說:主打高檔、貴婦路線的店,就不要在檯子上出現一件299的T-Shirts;同樣的,主打年輕人薄利多銷的店,就不要有貂皮大衣這種商品。
麥當勞主打歡樂和小孩子,肯德機主打最正統最棒的炸雞,漢堡王和火烤牛肉漢堡已經劃上等號,所以很少看到麥當勞廣告裡面有針對大麥克堡或是炸雞,通常是新推出什麼玩具,或是形象廣告,唱唱歌跳跳舞之類的(可口可樂也喜歡這路線)。

我想把市場區隔繼續延伸討論下去,現在是有錢人越來越有錢,刷十萬塊的外套不眨眼,撞壞千萬法拉利不心痛,但是中產階級慢慢往下層靠攏,也就是單純薪水族會越來越窮,很難翻身。不過窮歸窮,他們也會想要有高檔享受,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會希望用可以負擔的錢去獲取還不錯的商品,C/P值(Capacity/Price)高足以吸引他們,這就是為什麼Tasty在台灣永遠要排隊才能吃,價格才三四百塊,可是感覺起來像是高級西餐廳;換到衣服領域就是明明才1000塊,穿起來看起來卻像5000塊,但是因為取得便宜,所以就算賣得便宜,還是有賺。這塊市場特大,有錢人大概佔10~20%,中下階級因為合併了之前的中層階級和中下階級所以大概佔了60%以上,其他是下層階級就放掉,所以想想怎麼賣物超所值的商品很重要。

現在紅的公司都是以這種方式去賣,例如Lexus,他在美國市場銷售奇佳,超越雙B,因為同樣有質感,硬是便宜30%;西班牙有一家衣服店ZARA,也是賣有質感卻便宜的衣服生意爆紅;之前舉的Tasty;名牌的Coach,別的名牌都是歐洲貨,他卻是美國貨,但是比LV、GUCCI便宜30%以上,同樣是有質感強調設計,大賣特賣。

所以一切都很清楚了,公司一是走純高檔路線,就是噱凱子,Giorgio Armani的襯衫一件賣兩萬一樣有人買;Hermes的包包一個六七十萬照樣狂賣。不然就是走物超所值路線,這部份王品集團做得很棒,看看原燒和Tasty的排隊盛況完全讓人感覺不出來景氣不好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理財好文章!

企業管理與行銷(從創新者的思考談起)--系列1

前陣子看了大前研一的創新者的思考這本書,很多感觸啊,他和我想法非常非常類似,原來我們這麼近。

就不花篇幅在介紹書的內容了,跟大家大概講一下就好,不過在這之前我們要先達到共識,這裡講的是一般人,也服膺一般的價值觀:會賺錢、當老闆代表能力強,暫時不討論什麼錢夠用就好,收入穩定壓力小,多花時間陪孩子之類的想法,也許下篇再來講這個。

貫穿整本書其實就一個觀念-->多動腦袋。
為什麼有些人會比較有錢,有些人卻窮一輩子,差別在哪兒呢?在學歷嗎?在外貌上?在智商?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都是學歷越高賺的越多,父母也總是這樣教孩子,乖乖唸書能夠賺大錢,這裡面大有問題,如果學歷高低和財富高低成正比的話,那台灣首富應該是個博士後研究,甚至雙博士之類的人吧!可惜不是,郭台銘只是個中國海專的,之前鴻海還不夠大的時候,報名台大EMBA未能錄取;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十二歲就沒唸書。經營之神王董只有小學學歷;比爾蓋茲和麥可戴爾大學輟學,同樣不是多高的學歷。有注意到問題癥結在哪了嗎?好像沒有證據和統計說學歷越高財富越高,外貌和智商理由同上,除了最沒用的外貌之外;智商也是個容易陷入迷思的點,智商越高也未必財富越多,一個班上智商最高的可能數學最好,最後當個數學老師或是走研究路線,再不然就是每天寫程式當苦命的工程師,跟當老闆大賺錢距離還遠得很。

講了這麼多,到底什麼才是成功的要件呢?我和大前都覺得「思考」和「觀察力」才是重點,才是能夠有效區別人和人價值的KEY,每天不停動腦思考,每天多進步一點,每天觀察這個世界有沒有哪裡有商機。舉幾個例子吧,大陸有個名叫江南春的新科富豪,”分眾傳媒”創辦人,公司2005/7在Nasdaq上市,身價兩百億台幣,他才33歲,怎麼發跡的?他原本是作廣告的,有天他從飛機上的雜誌得到靈感(飛機上的雜誌從頭到尾都是廣告),最好的廣告就是讓人沒有選擇只能接受,電視大家一看廣告就轉台,網路一般根本就不會點廣告進去,於是乎某天和一群人在等電梯時發現大家都很無聊的盯著電梯門上的廣告傳單看,即使那廣告非常無聊。Bingo!如果我弄台液晶銀幕放在電梯門上或是電梯前面牆上,那不就每天等電梯的人都是我廣告發送的對象,想跑都跑不掉,中國有這麼多辦公大樓,這麼多百貨公司,只要有電梯就有市場,廣告商會多愛這個主意啊!果然,不只廣告商愛這主意,投資人也愛這主意,到Nasdaq上市,短短兩年就發達了。全球等電梯的人這麼多,江南春就靠著他的觀察力和思考力造就他兩百億的身價。

一個例子不夠,再舉個小一點的例子,前陣子英國有個21歲的大學生叫Alex,他很想要賺錢,想賺一百萬美金,要怎麼賺一百萬美金呢?很簡單,賺一萬個一百美金就好,於是他花了十分鐘做了一個網頁叫做百萬美金網(http://www.milliondollarhomepage.com),他把網頁切割成一萬格,每一格賣人家一百美金,客戶跟他買了格子以後就可以放上客戶自己的廣告在那一格中,他先找了幾個親戚認養幾格,然後開始把消息經由他的Blog散播出去,網路世界消息散播超快,沒多久他這網站就紅了,網站有了人潮代表就有商機,一百美金又沒多少,就有廠商一次買個十格,一次買個二十格,連EBay、Yahoo這種大公司都來買,最後他花了四個多月把這一萬格都賣光了。是的!他一個大學生花四個多月又十分鐘賺了一百萬美金,一個資工碩士生畢業以後起薪大概三萬五,一年不吃不喝不花可以存42萬,要存快八十年才有一百萬美金,差別只在於他願意動腦子。

當然,這些例子很極端,我們可以想想有什麼是比較貼近的,例如自己開店賣衣服好了,很多人生意不好,問他為什麼你生意會不好?常聽到回答因為景氣不好。 =.=a 真的是因為景氣不好嗎?那為什麼LV集團(Moët Hennessy - Louis Vuitton, LVMH Group)的老闆是法國首富?

花點時間去想想為什麼自己的店生意不好,
首先我們可以拿計數器統計每天會經過店門口有幾個人,連續統計一個月,然後記錄下來,分析早上會經過的有幾個人,中午、晚上、或是早中午,也就是要分析潛在客戶經過店門口的原因,如果一天經過門口不到十個人,那就不用搞了,收收回家吃自己算了。

第二、經過的客層,要統計是男生,女生,老的、小的,結伴、單身,然後開始分析什麼樣的情況進來店裡機會大,怎麼樣的情況比較會願意消費,例如說:女性,結伴,二十左右比較會進來店裡,但是東逛西逛不太會消費;女性,單身,五十左右也有機會進來店裡,逛一逛買的機會很大。

第三、如果是老闆在場,成交的機會比較大,還是只有工讀生也沒差別,也就是說店內商品是不是需要有人在旁邊推銷介紹會較容易成交,是的話,會影響多大?如果老闆沒辦法常駐,是不是要找個比較會說話的工讀生或是比較會說話的店員駐店好些。

第四、商品的問題,注意哪些商品最能吸引消費者入內,哪些商品賣最好,哪些商品客人詢問度最高,然後開始找原因:因為價格?因為有質感?因為有打折?或是因為產地?手工?買一送一?努力想想,更重要的是詢問和紀錄成交客戶的想法,這是Walmart行銷法,他們在結帳時都會紀錄客戶買的商品,幾次就可以統計出來這個客戶都是偏向買哪些,分析購買行為去作因應,最有名的例子是透過對顧客購物的數據分析後發現,很多週末購買尿布的顧客也同時購買啤酒。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美國家庭買尿布的多是爸爸。爸爸們下班後要到超市買尿布,同時也順便帶走啤酒,好在週末看棒球賽的同時暢飲啤酒,後來Walmart就把尿布和啤酒擺放得很近,從而雙雙促進了尿布和啤酒的銷售量。

第五、使用麥當勞行銷法,記得麥當勞在你結帳完都會順道問一下,要不要加五元換大杯,加十元換大薯,多問一句話一年幫他們多賺幾十億,所以也可以想想有沒有類似的機會,好比說顧客買了一件外套可以問他要不要順便買件T-Shirts可以算他便宜,一來清庫存,二來交朋友

我只是隨便講幾點,接下來可以發揮的空間還超大,但是看看那些只會抱怨的店長,他們永遠想不到。

現在就用EMail訂閱「楚狂人的投資筆記」電子報,不再錯過最新理財好文章!

投資理財系列4-期貨篇

我知道很多人只做過股票,對期貨的觀感不是很好,覺得高風險,跟賭博沒兩樣,會讓人傾家蕩產……,問題是問他到底什麼是期貨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我今天就來跟你解釋一下

先講期貨是怎麼來的,最以前的期貨是從農產品來的,舉例來說,我是農夫,現在要種小麥,可是因為不知道小麥等我種好以後的價錢是不是還像現在一樣好,所以我利用期貨先用現在的價錢去賣(可能一斤二十塊,隨便舉例),等到小麥真的種出來,再把期貨買回來(可能一斤跌到只剩十塊,所以可以賺十塊),小麥賣出去 (也以十塊賣出),這樣跟我小麥用當初的二十塊賣出賺的錢是一樣的。
如果小麥漲價到三十塊一斤,那期貨虧十塊,可是小麥多賺十塊,一樣打平,所以達到避險的目的。這就是期貨一開始的由來。

於是乎,既然農產品可以這樣作,股市一樣可以這樣作,例如說我是外資看好台灣股市,所以就買了一缸子的台灣股票,但是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例如921之類的,那不就鉅額虧損,所以就可以利用期貨高槓桿的特性,用少少錢反向作,已達到避險的目的。即使明天又來一次921地震股市大跌,我的股票虧損但是期貨獲利,虧損會得到有效的控制,這就是為何金融市場不能沒有期貨的原因。

到了後來,大家漸漸發現,其實期貨也是一種不錯的投資標的,等於就是作大盤指數,跟ETF還蠻像的,只是多了幾個特性,等等會詳述,也就是說我如果看好台灣股市會大漲(可能因為選舉行情,可能因為外資持續匯入台灣,可能因為全球都在漲,可能很多原因),那我就期貨買多,自然是賺錢有望。反之如果覺得台灣股市會大跌,那就放空期貨,自然可以賺到下跌的錢。

接下來先講講期貨有什麼優點是股票沒有的:

第一,漲跌都能賺:空頭趨勢下,市場上幾百支股票都在跌,股票卻限定在平盤(沒有漲跌就是平盤)以下不能放空,面額(每股十塊錢)以下的股票不能放空,股 東會強制空單回補,規定只能賺上漲的錢,下跌就不准賺。還好期貨多空都可以作,漲的時候作多,跌的時候作空,多空靈活操作。

第二,期貨較單純:上市上櫃股票這麼多(一兩千支),每一支股票都有主力在背後,要找到飆股太難,地雷或是牛皮股(三年不會動)倒是一堆,而期貨比較單純,而且主力要控制期貨指數難度高於普通個股,所以安全一些些。

第三,槓桿比股票高,以小搏大:只要賺五百點就一倍(這是指全押的話,一般我是建議作兩成到三成左右就好,風險意識擺在獲利前面)

第四,交易量夠大:台股指數期貨每天平均量四五萬口,不會像有些小型股一天才三五百張,要急用錢或是感覺不對要出場都出不掉,流通量夠大等於是安全比較有保障,不太可能遇到連幾隻跌停鎖死出不掉的窘境。

當然,不能只說優點,大家會害怕期貨也是有原因的,期貨最大的優勢也是最讓人裹足不前的特點就是高槓桿,也就是說如果全押滿的話大概槓桿是股票的十倍

一般人聽到這裡就覺得太恐怖了,那不就賠錢一下子就賠光了嗎?然後就發誓不碰期貨,這是毒蛇,這是惡魔……,會害死我全家。

這樣講其實有失偏頗,
第一, 十倍是全梭的情況,我一般是建議只用1/5~1/3資金作,所以十倍的1/5~1/3也不過兩倍到三倍,跟融資差不多,用融資操作的人還少了嗎?他們怎麼不怕呢?真要怕就用1/10的資金操作,這就跟股票槓桿一樣了。
第二, 槓桿高低其實跟獲利虧損關係不是很大,股票槓桿低,基金槓桿更低,還不是一堆人虧損,萬年住套房,所以這跟操作的方法和人關係比較大,不要睡不好怪床歪。

結論就是高槓桿是不是缺點要看操作的人來決定,方法正確反而是致富速度加倍。

第二個人家誤解的是,期貨不是一家公司,看不到本益比,看不到財報,不知道老闆正不正直,感覺買進的原因很莫名其妙。
這也是誤會,期貨等於是以台灣加權指數當成一家公司,也就是整個台灣當成一家公司,你對台灣有信心,你買多;對台灣沒信心,你就放空。有沒有愛台灣?有~~!那就買多

投資理財系列2-連動債與ETF篇

今天來談談連動債和ETF,這部份我想把重點放在知其然上面,有就是如何操作就好,內部原理以及學理上的東西就不贅言,一來沒意義,二來怕講錯

先談談連動債
這個名詞是這幾年才風行起來,以前誰聽過這玩意兒,什麼時候會聽到呢?
你的理財專員會跟你推薦,每個銀行都有很多很多類似的商品,一般來說連動債有幾個特性:
第一,一定是很長期,最少一年,長則十年以上
第二,只要契約時間未終止前提前贖回,一定價格很爛很爛,例如說,我今天買進,下個月要贖回,可能只能贖回60%,這沒有一定,但是作短期絕對賠錢就是
第三,他一定強調保本,所以主打退休族群,至於為何一定保本我等等解釋
第四,通常會用第一年很高的利息來吸引你進來,然後後來每年的利息就不保證了
第五,贖回非常不方便,大部分的商品都是一個月只有一天可以贖回,過了請等下個月,所以變現能力差
第六,每檔連動債商品是怎麼樣操作的,你的理專跟你解釋老半天,你一定還是聽不懂,不知道是故意還是什麼他們自己也不懂,我每次聽理專講都聽不太懂,更不要講非金融專業的人
舉例:他會拿出一張圖表,上面有十年後會賺多少錢,前提是1.2.3.4.5.......,很多前提,例如長天期利率高於短天期利率之類的,那就可以配息,配息多少又會弄出一套看不懂的公式,反正就是讓你覺得這是超級專業,即使你不懂也一定會賺,畢竟是這麼多專家搞出來的商品。是一定賺沒錯,不過是銀行一定賺,你不一定賺。

結論,千萬別被你的理財專員騙了,這是個爛東西,不要買

為何他說會保本,一般來說銀行會把你的錢去買國外銀行發行的債券,可能是十年10%保證獲利,本國銀行拿你資金的90%去買國外銀行的保證獲利,等到第十年就變成99%,然後把你的10%資金拿去投資,就算最差情況賠光光,也是保本,不過大前提是你不能提前贖回,如果不到十年你就贖回,很抱歉,就沒有保本了。

結論,不要相信你的理專,不要買連動債。
題外話,參加什麼貴賓理財要幹麻?給大家一些idea,第一,過年過節可以去凹你理專幫你準備紅包袋,旋轉點心盒之類的。第二,去銀行辦事情,拿號碼牌之前看到前面有二十個人在等,請拿出你的存摺刷一下,就可以插隊,省很多時間。第三,申請貸款,讓你理專去找他認識的放款人員,比較不會太龜毛。除此之外,他推薦的商品不要碰。不好

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ETF
何謂ETF?
這是一種指數基金,舉例來說台灣目前有三檔ETF基金,其中一檔叫做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他是以台股前五十大市值的股票綜合來決定其價位高低,簡單來說就把他當作在操作加權指數就是了,可以在盤中交易,股票代碼為0050。

夥伴們會問,知道ETF是幹麻的以後,要怎麼操作才能獲利呢?
我提供一個傻瓜操作法,用這招年報酬率大概平均會有20%左右,而且不太需要常常注意股市,台股最近幾年生態有變,多半時間都在6000點上下(台股的問題我會在股票篇詳細討論),傻瓜投資法就是半個月看一次台股,哪天看到台股跌到5500以下,請買進1/3資金,再跌兩百點再買進1/3,再跌兩百點再買1/3,然後就抱著,等到台股漲到6500以上就賣1/3,6700再賣1/3,6900再賣1/3,週而復始,績效就出來了。
非常白痴,非常輕鬆,為什麼大家作不到?

因為有些人不是為了賺錢而操作,是因為想操作而操作,三天不買股會手癢,於是乎即使點位不好還是買進,當然就容易賠錢。
還有可能就是貪婪和恐懼,6500以上不捨得賣,5500以下不敢買,當然最後下場就是抱上又抱下,到老一場空。

這時候有人會問,那一般股票也可以這樣嗎?
我說不行,這只有指數型的ETF可以這樣作,因為你可以相信台灣市值前五十大的公司不會一起倒閉,所以ETF不會崩盤,一般股票卻無法保證不會出問題,所以不能這樣操作。

今天討論的主題比較小眾一點,有問題一樣我會盡力解答,希望各位繼續支持,這篇算是暖身,接下來的兩到三篇就是重頭戲,是小弟我的專長,股票、期貨、外匯,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